二、多元融资体系

二、多元融资体系

鉴于亚太区域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中都重点涉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资金需求,中国应建立并完善多元融资体系。这既需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资本,也需要“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构的资本,还需把部分民营企业的资本引入市场。

(一)鼓励境外和民间资本合作

前文曾提及,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不能仅依靠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进行项目融资,“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尽可能地鼓励境外和民间资本的引进,不仅应依托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融资平台,还应和其他沿线国家互设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方面合作,促使中国和沿线国家可以实现资金互助。

截止到2018年末,中国银行在涵盖亚太区域的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约500家代理机构,累计跟进区域内超过600个重点项目。[6]国家开发银行也在同时期为600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超过1900亿美元的融资服务,支持了基础设施、产能合作和民生环保等领域项目的建设。[7]中国的融资机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合作项目提供了有利的金融支持。国家层面的融资政策在未来应做到3点:其一是继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并进行融资便利化方面的调整;其二是应充分发挥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境内企业在境外市场进行融资来建设“一带一路”;其三是通过市场机制激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项目融资。

在融资便利化方面,应重视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应包含传统的如铁路、码头、通信、供电等方面,还应有金融领域的建设。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指金融体制在运行时的制度安排和硬件设施,具体包括法律环境、信用评级、金融监管、支付体系等。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企业去中国香港地区上市。现代金融的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形成利益共同体。中国的普惠金融、公私合营模式、互联网金融等工具完全可以在融资中发挥较大作用。另外,还应加大政策性贷款支持,具体包括合理地扩大政策性贷款支持,适度且理性地扩大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优惠贷款的规模。此外,还应通过积极开发混合贷款、丝路债券等方式创新融资模式,并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平台的作用,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企业,特别是高质量的项目提供融资便利化的支持。

除了统筹国内政策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考虑到巨大的市场投融资需求,还需要尽可能地鼓励境外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引进。境外资本的引进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外,还要大力发展国际债券市场等融资行为。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的实际情况,国家应积极运用保险资金、国别基金等项目推动资产证券化,使之可以利用多渠道的融资手段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

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可以尝试创新跨境投融资模式,注重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对接,力争充分发挥金融配置资源的功能,帮助欠发达地区突破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瓶颈,不断增进各国人民福祉。2017年5月签署的《“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提出有序开放地方和区域金融市场;逐步扩大银行、保险和债券市场准入;加强跨境监管,以增加跨境资本流动;服务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产能合作、能源能效、资源以及中小企业等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强对融资项目社会环境影响的评价和风险管理,重视节能环保合作,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当地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融资安排应惠及所有企业和人群,支持可持续、包容性增长,应为提高科技能力、技术发展以及创造就业,特别是年轻人与妇女的就业提供融资支持;积极支持推进普惠金融的努力,鼓励沿线国家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努力让所有人享受金融信息和服务,并为中小企业提供适当、稳定、可负担的融资服务。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建立以及多样化的融资方式的探索(如公私合营)契合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也是对现有多边融资机制形成的有效补充与丰富。亚投行自2016年创立以来,已在13个成员国开展业务,投资项目涵盖交通、电信、能源、城市发展等部门。丝路基金由中国外汇储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开行共同出资并于2014年建立,前期资金规模达到400亿美元和1000亿元人民币,实施以股权为主的多元运作方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投融资支持。此外,中国的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项投资资金、商业银行等机构也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例如,中国银行累计跟进逾600个沿线项目,提供各类授信支持超过1300亿美元;首创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已在全球举办53场跨境撮合对接会,吸引来自五大洲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家中外企业参加;创新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研修班,先后面向柬埔寨、菲律宾、8个太平洋岛国、4个拉美国家、4个中东欧国家、9个非洲国家举办六期培训班,帮助其更好地了解现有的金融支持体系。多边金融机构对“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尤为强劲。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仅2017年就为“一带一路”71国提供贷款1921亿美元。近年来,各国主权基金和投资基金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主权财富基金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规模显著增加。

引入民间资本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应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导入,国家开发性金融应对民间资本起到引导作用。实际上,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初级阶段,市场投资基础相对薄弱,项目盈利模式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只有国家政策的开发性金融首先进入市场,之后通过适当的股权投资方式来增强市场信心,才能引入更多的私人资本参与。民间资本的加入可以补充并拓展融资渠道。对于民间资本而言,也可以考虑通过公私合营模式(PPP模式)参与建设项目。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私人之间以某种特许协议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伙伴合作关系,其目的是为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PPP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3类,分别是外包类、特许经营类和私有化类。PPP模式使得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改变,由一个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变成了监管者,有益于保证工程和服务质量。但是由于PPP模式在中国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未来需要逐渐完善PPP模式的机制和法律建设。较为理想的方案是建立一个类似于风险和利益补偿机制的企业和政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体系机制。有效的风险和利益补偿机制有助于吸引民间资本投资,还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现阶段,“一带一路”项目融资仍主要依靠美元。然而,随着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交往增多,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币种选择、资本流动和货币回流等需求,也产生了货币互换、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人民币在区域内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这必然会带来人民币的国际化现象。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过程有助于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为中国建设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机遇。因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加快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认为,通过加快境内市场的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交易所联通、基金产品互认等机制,可以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交易工具和投资渠道,打通人民币回流境内通道,形成人民币“境内-境外-再境内”的良性循环。[8]例如,中国现阶段可以重点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确立中国香港为国际金融中心、广州和深圳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在未来,中国可逐渐尝试在遵照中国法律的情况下,更大限度地放开对深圳和广州的网络管理限制,以实现区域内有利于企业做出商业决策的咨询流通,这有助于将深圳和广州从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建设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