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包容性
“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经济水平、文化习惯和宗教信仰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区域内政治互信基础较为薄弱。亚太地区成员经济体之间的双边、多边关系更为微妙和复杂,APEC内部嵌套、重叠着中日、中日韩、中美、中印、美俄、东盟与印度等多重国际经济政治矛盾体,中国和东盟的“10+X”倡议构想、美国的亚太战略、南海问题、台湾问题等地缘政治框架竞争和领土争端为APEC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交往注入了不确定性。这种地缘动态博弈决定了APEC和“一带一路”的合作必然要充分尊重各国和地区自身的意愿、求同存异,坚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18]的行事原则和包容性增长的基本理念。
包容性增长理念着重强调“过程参与”和“成果共享”两个方面。只有在所有的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和“共享”时,经济增长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包容性增长的实质是一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过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使增长成果能广泛惠及所有民众的理论体系和发展理念,是把增长过程和结果协调有机统一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总之,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关注经济增长的过程,主张回归经济增长的目的,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由此带来的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是最早重视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国家之一。2016年“十三五”规划在明确“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之前,特别强调将“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作为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深刻指出,“十三五”规划必将是一个遵循社会规律、践行包容性增长的规划,具有权利公平、规则公正,成果共享、共同富裕,利益共容、价值共建三大特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还进一步提出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在国际层面,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利用重大国际场合阐述包容性增长的“中国理念”,并提出包容性全球化的发展新方向。2016年9月在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包容性增长的立场与主张,强调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使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促进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中国方案”,即要用“四大对策”解决“三大矛盾”,实现包容性增长,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概括来说,中国倡导的包容性全球化模式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强调政府在包容性全球化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均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及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的作用;第二,强调开放包容、平等互利的建设理念,支持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寻找利益契合点;第三,强调不同发展道路的对接,接受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相互融合;第四,坚持发展利益由大多数国家共享,寻求各国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使互利共赢、平等互利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原则;第五,尊重各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即保证发展道路的自主性和均衡性。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广义范畴的“一带一路”倡议西起欧洲,贯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东至美洲国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大多数沿线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属于南南合作的性质。随着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南南合作将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增加活力。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不同,具有包容性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模式。这一新模式没有建立排他性以及不适合本国国情的高标准贸易与投资规则,与之相反,是具有包容性、以发展为导向的适合南南合作的新规则。“一带一路”倡议坚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原则,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进行合作,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19]
亚太经合组织对整个亚太地区也有较大的包容性。在2015年APEC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曾提出“打造包容性经济,建设更美好世界”的主题。在会后发布的宣言中,特别强调包容性是构成亚太伙伴关系的要素,是区域内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前提。[20]“包容性经济”涵盖发展水平各异、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域内各经济体,鼓励亚太各成员经济体寻求利益契合点。“包容性经济”的内涵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参与团体的广泛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等多方面。亚太经合组织认为“包容性增长”可以更好地关照区域内各经济体的不同利益诉求,是落实已有的各项文件的主要保障和方式。为此,APEC制定了具有包容性的框架和机制。例如,APEC为照顾中小发展中经济体的需求,对人力资源开发、中小企业发展等贴近民众生活且较微观的议题进行讨论,为亚太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更需要域内各经济体以“包容”的心态共同推进。因为亚太自由贸易协定是一项推动亚太区域内贸易自由化的公共产品,需要面向所有成员经济体并权衡各方利益的不同诉求,不能让个别成员经济体因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而被排除在合作框架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