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合作

一、科研合作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科学领域的合作主要包括促进科技成果向沿线国家转移和科技人员交流等方面,可以从政府层面、科研机构层面,也可以从具体项目的实施运行中进行科学交流。中国和相关国家在科学领域的交流也是亚太经济合作中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重大。中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探索出以政府引导为主、尊重市场规律、双向需求畅通、创新主体积极参与的科技合作新路径。

在政府层面,中国为实现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发展,不断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沿线国家转移,主要方式有中国和沿线国家签署科技合作协定、启动区域技术转移平台、成立由官方牵头的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在亚太区域,中国已经和东盟启动了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并共建了区域技术转移平台。围绕东南亚国家企业的发展需求,中国和东盟通过区域技术转移平台举办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对接工作,在东南亚相关国家共建先进技术示范基地、举办科技创新管理培训班等活动。截止到2019年9月10日,中国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已经连续举办六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和创新大会,完成了77次技术对接活动(其中在东盟国家举办了24场),促成了516项技术合作协议,对接2100多个项目。[19]中国-东盟科学技术转移涉及的领域包括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传统医药、现代农业等。

在科研机构层面,由中国科学院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于2018年11月4日成立。这是第一个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国际科技组织,主要携手解决“一带一路”中面临的挑战,为相关国家深入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提供平台。亚太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现有科研机构包括俄罗斯科学院,中国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澳门大学,等等。另外,中科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创建了9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部署了超过百个科教合作项目,推动了亚太区域内的科学技术合作。[20]以中科院等科研机构为平台,中国通过培训“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技术管理人员的方式正在亚太区域形成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科学交流机制。

在项目合作层面,中国积极通过高科技项目的实施推广来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学技术合作。例如,在航天领域,中国推动卫星气象遥感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等技术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实现区域内国际航天领域的合作。北斗导航系统将空间信息和云计算、大数据结合起来,从缅甸的土地规划到文莱的现代化都市建设,再到老挝的农业病虫灾害监管,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斗导航系统还连接着中国的应急救援系统,可以为亚太区域内的紧急救援提供帮助和服务。[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