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型大国关系
就全球范围内的大国关系而言,中国应密切注意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大国的态度和反应,避免因误解造成双方在次区域的恶性竞争。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了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度重视,甚至被视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中国威胁论”的发酵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担忧和对由中国倡议的区域互联互通计划的质疑。实际来说,中美两国在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确实存在着规则竞争,但与此同时,双方也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合作与互补的空间。亚太地区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中美两国“此消彼长”的恶性竞争,而是亚太各国的互利共赢。中国倡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符合自身对外输出的比较优势,通过高铁、道路、港口建设带动域内经济发展;而美国、日本等国家对外输出的优势领域主要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意识形态,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内并没有根本性的冲突和矛盾。中国应尝试探索与其他大国开展深度合作的领域和项目,认可双方在区域内所享有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优势,加强沟通,消弭分歧,优势互补,拓展共同利益,共同推进区域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中国应追求开放式的发展,用平等协商来解决贸易争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在全球范围内,美国通过贸易摩擦来获得利益最大化,而中国应坚定不移地维护自由贸易,推进经济全球化,并促进投资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面对由美国主动挑起的中美贸易战,中国短期的对策选择应考虑两点:第一是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第二是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有针对性地加征摇摆州的产品关税。结合这两点,中美贸易博弈中,中国短期的最佳策略应为非对称性的对抗策略,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持续削弱对方单位压力的方式去阻止冲突全面升级,从而依靠耐力获胜。美国的政治制度,因为总统任期为四年,且为两党轮流执政,导致美国的政策选择可能有其不连续性。如果双边贸易争端持续升级而导致两国利益受损,中美两国的政治结构决定了中国会是较有耐力且能坚持到最后的一方。以农产品为例,中国可以针对特朗普的传统票仓——美国一些中部农业州所提供的农产品相应地提高关税,如北达科他州、印第安纳州和俄亥俄州等地是美国主要的大豆生产地,也是特朗普支持者较多的地区。而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进口国,2016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价值140亿美元的大豆,约占美国大豆总产量的1/3,而在2016年大选期间,在美国排名前10的大豆出口州中,特朗普获得了其中8个州的支持。从另一角度来讲,2017年中储粮集团大豆的进口来源国分别是阿根廷及乌拉圭(43.2%)、美国(30.6%)、巴西(26.2%),可见美国的大豆并非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却是美国短时间内难以寻找代替的。中国可以通过选择双边贸易规则内的合理措施去限制美国大豆的进口,以使对方可以重新坐到谈判桌前达成协议。[2]
首先,中国要在中美贸易战中不断加强与美方的沟通与谈判,具体包括:协调双边贸易差额统计口径与数额、构筑中美全球价值链合作、督促美国放松出口控制、增强美国对外资审查的透明度与公正性、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国地位与待遇、化解产能过剩出口。其次,中国要进一步深化国内自身改革开放,具体包括:实施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扩大进口贸易,积极、有选择性地开放服务业(金融、电信等),解除强制性技术转让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与执法,重启中美双边投资谈判,加快核心技术、软件、零部件、材料、设备创新。最后,要为贸易战做好进一步准备,可选择的措施包括:中止对美国实施实质相等的减让和其他义务、公布加征关税的报复产品清单、限制国有企业与美国公司开展业务(金融、电子支付、软件、数据交换等)、限制重要资源品与中间品出口(如矿产品)、中止或减少购买美国特定产品(大豆、飞机、汽车等)、减少新购或减持美国政府国债、将争端诉之WTO争端解决机制、限制美国在华投资与经营等。针对美方在经贸谈判中勒索行为,中国应断然拒绝,以维护自身权益。
不过,在中美之间发生贸易争端时,中国更应思考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双边经贸制度安排来取代两国短期不确定性的贸易博弈。通过制度安排的方式来减少中美两国对双边形势的误判,同美国在竞争中实现合作,在争端中实现双赢。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下,如果中美两个大国能在亚太区域探索出适合两个国家的“新型大国关系”,并由此建立共识,对于解决两国的贸易争端将起到重要作用。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相对利益在绝对利益面前,显然后者更适用于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两国。
对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美国的盟国,前文已经论证过,这些国家是否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取决于两点:其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会不会导致中美两个大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对抗更加激烈;其二,这些国家能否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实在的经济收益。关于第一点,中国政府已经反复强调“一带一路”不搞战略对抗,不搞意识输出,不是大国博弈的工具。“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共商共建共享,通过“五通”的方式实现互利共赢。而对于第二点,中国只有通过现有的区域合作形式来加深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经济互动,才能为之后这些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奠定基础。以韩国为例,虽然韩国在政治上是美国盟友,并且在安全上依附于美国,但中韩紧密的经济关系仍然让韩国做出了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并签署相关政策文件的决定。
对于亚太区域内的另一个大国俄罗斯,按照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话而言,中俄关系发展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具有划时代的特殊意义。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双向需求使中俄关系达到了现阶段的水平。两国在能源合作、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北极区域开发都有着共识。“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对接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和俄罗斯正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载体,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构建大国的新型合作关系模式,达到更紧密的历史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