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亚太区域合作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二、“一带一路”与亚太区域合作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一带一路”倡议与亚太区域合作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两者都在安全上追求增加政治互信、谋求区域内的和平与稳定;经济上强调对话与开放,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文化上相互尊重,广泛开展区域内的文化交流;生态上加强环境保护,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

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在政治上秉持着和平与平等的原则。如《愿景与行动》中所述,和平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属性,是保障倡议顺利运行的重要因素;平等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原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基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政治上坚持和平与平等的原则就决定了其不是大国政治博弈的工具,也不是所谓的“新马歇尔计划”。“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务实的合作平台,会对区域内的和平稳定起到积极作用。而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本身就取代了亚太地区历史上的冷战结构,其成立在外交上增加了区域内国家彼此的政治互信,有助于减少区域内国家的战略误判。自“9·11”事件爆发以后,越来越多的政治和安全问题成为APEC峰会的议题。亚太区域合作在安全上主张区域内的国家开展国际合作,携手努力打击非传统安全威胁(如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行为)。虽然亚太经合组织存在议题泛化的风险,但却对区域内的和平与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上主张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来实现共赢,即通过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投资和贸易合作等,最后建成一个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多元平衡的全球开放型经济体系。“一带一路”倡议在本质上是加快中国进一步深度参与世界经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引领发展的新全球化的重要平台,不仅是中国扩大开放的内在需要,也是同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外在诉求。而亚太经合组织在建立伊始,其主要诉求在于实现成员经济体间的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与自由化,并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因此,APEC所提出的无论是前期的茂物目标,还是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其本质都是强调对话与开放,要求亚太区域内通过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如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中所述,亚太经合组织决心建设增长联动与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实现本地区共同繁荣。[15]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上弘扬丝绸之路传统的友好合作精神,通过文化交流、旅游合作、学术往来、专业人才培养、志愿者服务、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等方式深化双边及多边的文化合作。“一带一路”的文化合作不仅可以展示中华文明独有的魅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还有助于实现中国和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上的核心内涵在于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并对不同文化持包容共存的态度。亚太经合组织一直为促进亚太地区内部人员的自由顺畅流动而努力,客观上实现了区域内文化领域的交流。依据《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2015—2025)》,APEC为便于人员跨境流动,讨论跨境教育、商务旅行、专业技术人才流动和旅游便利化等问题。具体内容包括APEC承诺扩大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行卡的数量、推进跨境教育合作并促进人文交流、放宽对旅游签证的限制及简化通过程序、设立物流和交通等行业专业认定的标准、规范亚太区域内旅游从业者的行为规范等内容。

第四,“一带一路”倡议在生态上主张和沿线国家就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议题上展开国际合作,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对于参与沿线国家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企业,促进其按属地原则经营管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是跨越国家界限的全球性问题,需要相关国家付出共同的行动和努力,只有提高资源环境对发展的承载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才能使双方受益。因此,绿色发展理念是“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实施的前提保障。亚太经合组织也关注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例如,亚太经合组织海洋部长会议通过的《厦门宣言》中曾重点提及“蓝色经济”,即推动海洋及海岸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亚太经合组织绿色发展高层圆桌会议宣言》中提出开展节能、绿色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合作。为保护环境,将打击非法采伐以及贸易,并为合法的林制品贸易提供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愿景与行动》中曾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思路是中国坚持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理念,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APEC早在1993年11月举行的首届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袖会议上就宣示“APEC成立的目的是为亚太人民谋取稳定、安全和繁荣,建立亚太经济的大家庭”。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和亚太区域合作都追求安全上的和平与稳定、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文化上的互相尊重、生态上的环境保护。两者在目标和内涵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