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合作
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增加中国和亚太相关国家的了解认知,从而增进感情,还可以借“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软实力”的提出者约瑟夫·奈分析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基本都来自一个国家、组织和个人体现出的价值观、国内管理和政策所提供的范例,以及其处理外部关系的方式。[26]文化交流通过价值观和文化思想沟通来以情理服人,从而实现区域内的民心相通。
现阶段,中国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分别是文化及宗教差异干扰文化交流、不同的政治体制影响文化交流、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阻碍了文化交流、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制约文化交流。[27]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笔者认为中国可以通过和沿线国家举办“一带一路”文化节,互相传播影视、书籍等文化作品,定期开放中国的博物馆、艺术馆,增进双边旅游合作等方式来增加文化交流,从官方和民间两方面来加深中国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一带一路”国家也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双方可以通过共同举行文化节的方式来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中国已经和俄罗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共同举办了文化年活动,并共同打造了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活动,形成了“丝路之旅”等众多文化交流品牌。
近年来,中国和沿线国家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影视和书籍等作品,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和沿线国家互办电影节和图书展览会等活动,合作开展对影视精品的创作和互译互播。这些活动可以自上而下地由政府牵头,也可以自下而上地由民间发起。在保护相关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政府应鼓励民间发起的文化交流行为。例如,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成员已达310家,成为推动民间友好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应鼓励其发展,作为推进民间文化合作的重要平台。
现阶段,中国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活动在国际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已相继成立并开展。中国已经在境内外联合举办了“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等多个主题的展览。另外,在技术上,中国参与了帮助亚太相关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援助工程。例如,中国政府曾帮助柬埔寨修复吴哥窟的文物;中国还以故宫博物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培训中心为平台,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博物馆专业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28]在文化遗产合作方面,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缅甸、新加坡等亚太国家签署了文化遗产合作文件,一些项目已经联合申遗成功。
在增进双边旅游合作方面,中国应和沿线国家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从签证程序上简化亚太区域内双边的手续安排,并争取和更多的相关国家缔结互免签证协议。中国也可以通过和亚太国家举行“一带一路”旅游年的方式来对充满魅力和底蕴的中华文明进行宣传,将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有机串联来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