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发性金融

一、开发性金融

开发性金融指的是以开发和发展为目的,弥补市场失灵和体制落后,以实现政府发展目标的一种金融形式。开发性金融的主体一般是政府,具有国家信用的性质,属于财政资金的信贷化,即把财政资金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一般用来融资以推动大型项目的建设。开发性金融区别于商业性金融,也不同于减让式贷款,它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以中期和长期的投融资为载体,是一种独特的金融形态,也是现代经济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代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成为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融资的重要伙伴。中国式的开发性金融业务有以下三重优势和特点:其一,可连接政府与市场,整合各方资源,且不靠政府补贴,自主经营;其二,开发性金融对商业性资金可以起到引领及示范作用,并以市场化方式加以支持;其三,开发性金融注重长期融资,可以为特定需求者提供长期的信用支持。上述三重优势和特点使国家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资金融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中亚太区域的部分国家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GDP、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国家正处在工业化或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需求巨大,但供给严重不足,而建设基础设施又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如表4-11所示,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在2010—2020年间,如果亚洲各经济体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需要至少约八万亿美元的投资,区域性基础设施需要至少3000亿美元的资金,融资缺口较大。[34]如前文分析,这种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且回报率较低、回报周期较长(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未来收益虽然稳定,但是回报率较低,且回报期限可能需30~50年),难以用市场化的方式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这为中国的开发性金融在“一带一路”倡议及亚太区域合作中起作用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东盟互联互通协调委员会轮值主席伊丽莎白·布恩苏塞索认为,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巨大,但部分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国际资金的吸引力不大,在项目和资金之间存在一道“鸿沟”。[35]依据《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东盟自2016年起开始每年至少需要11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入来支持经济发展。而部分东盟国家的财政实力又较弱,国内资本积累不足,难以支撑大规模基础设施。在过去,包括这些东盟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融资只能主要依靠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传统的开发性金融机构。

表4-11 亚太地区2010—2020年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然而,世界银行等传统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往往要求获得贷款的国家同时接受其关于国内结构改革的政策建议,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控制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的理念如出一辙。世界银行的议事规则以投票决策为主,且基于份额的投票权主导了成员方的权力分配。因此,世界银行的运营一直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主导。美国等发达国家不仅掌控着世界银行的规则与制度、内部治理结构、议题设定和人事任命,还主导着贷款的投向和项目选择,并借此推行其政治经济意图。因此,世界银行的业务活动长期受到美国华盛顿共识的影响。华盛顿共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向其他经济体主张并推销的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10项经济政策。华盛顿共识的内容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理论,是美国政府和其主导下的经济组织所制定,并通过各种方式实施的政策主张。在华盛顿共识的基础上,世界银行的贷款往往附带一些苛刻的条件。接受融资的国家要按照世界银行的治理方案进行改革,治理方案都以实现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其根本目的,而不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或方式。因为在治理理念和意识形态上有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思想烙印,世界银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推行其政治和经济意图的工具。[36]

世界银行等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因为要求对其贷款国家进行与其发展阶段不相符合的改革要求,从而使这些发展中国家陷入无论融资成功与否都很困难的境地。与之相对比的是中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无论是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国内开发性金融机构,还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中国提出的开发性金融旨在推动区域内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太地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发展为导向,主张公平、公正与包容,不要求被援助国进行以市场化为诉求的政治经济改革。中国通过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制,将区域性公共产品系统化、规范化,加强同其他供给方的协调机制,巩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合作,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国家开发银行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是中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合作的银行,也是现阶段世界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在先期相关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发挥金融引擎和先导作用,全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项目,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中国在印尼的雅万高铁项目就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做担保。国家开发银行通过支持中资企业的投资、工程承包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既有效支持优势产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又为东道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其成立宗旨在于促进亚洲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并加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截止到2019年7月14日,亚投行已经有100个成员。亚投行的成立意义非凡,其不仅标志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在积极主动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也开辟了南南合作的新阶段和新模式,更为重要的是,意味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全球金融治理中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与决定权,并对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全球金融组织和金融秩序形成了巨大冲击。

亚投行主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球金融治理增添了新的血液,为全球金融体制改革中以发展为基础的“良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另外,亚投行的建立绝对不是对传统全球金融体系的替代,两者是既互补又竞争的关系。亚投行的成立为国际开发融资领域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是对传统多边开发类金融机构融资瓶颈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的有益补充。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也将为IMF短期流动性救助资金提供必要补充。亚投行所秉持的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等治理观和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又使其未来将受到更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甚至部分发达国家的青睐,从而给传统全球金融组织带来了一定的良性竞争,也将有力地推动传统全球金融组织加快治理改革的步伐。

综上,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资金融通,亚太区域内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无论是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内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还是世界银行等传统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抑或是亚投行等新型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都要加强合作。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亚太区域凝聚起沿线各经济体的主要合作共识,展现出互利共赢的发展前景,在基础设施领域进入务实推动阶段。“一带一路”沿线的亚太地区市场广阔,需要区域内众多主权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亚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