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TPP的历史沿革
从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SEP)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再到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共经历了3个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为2005—2009年。起初是由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中的新加坡、文莱、新西兰和智利4个国家在2015年5月28日发起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SEP)。因为起初这一协议的成员经济体只有4个国家,因此又被称为“P4协议”。成员经济体在这份已签订并生效的经贸协议中承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领域加强合作并给予彼此优惠。TPSEP的协议中表示将采取开放的态度,并在未来欢迎APEC成员或非APEC成员加入。TPSEP的第一条第一款第三项中指出,“本组织支持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决议,促进自由化进程,达成自由开放贸易的目的”[49]。美国在2008年2月宣布加入,并就投资和金融服务等议题在同年进行了3轮谈判。为实现“重返亚洲”战略,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高调宣布参与TPP谈判,目标是构建出一个高质量的“21世纪贸易协定”。美国在2009年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计划,秘鲁与澳大利亚同意加入。马来西亚和越南随后在2010年也成为谈判会员,其成员经济体数量扩大到九个国家。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加入使得这一原本并不大的经贸朋友圈的重要性和关注度迅速提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这一时期由初期阶段进入逐渐发展壮大阶段。
第二个发展阶段为2009—2017年。美国从2009年开始逐渐主导谈判进程,并推行与本国相关的贸易议题。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SEP)也正式更名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首次谈判于2010年3月在澳大利亚举行,谈判内容除了关于关税、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常见的议题以外,还涉及美国推动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保护美国知识产权等新的议题。同年9月,参与TPP的9个成员经济体在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高峰会上同意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的提议,计划于2011年的亚太经合组织高峰会议完成和宣布TPP的纲要。之后,日本、墨西哥、加拿大、韩国相继在2011—2013年间宣布加入TPP谈判。根据IMF 2014年数据测算,TPP成员经济总规模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6.1%,其贸易规模占全球贸易总量的27.6%。截至2015年10月,美国等12个国家已经达成贸易协议,成功结束TPP谈判,并于2016年2月在新西兰正式签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随后,各国进入了TPP的国内审批阶段。
第三个发展阶段为2017年至今。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7年1月20日上任伊始就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并于1月23日正式签署行政命令,这也标志着美国正式退出了该协定。同年11月11日,越南和日本在越南岘港宣布原TTP协议下除美国以外的11个国家将签署新的自贸协定,称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11个国家于2018年3月8日在智利签署协议,后续批准的相关问题将交由各成员经济体的国内立法机构进行审议。CPTPP规定批准国家至少占所签署国家的50%才能生效,该贸易协定已于2018年12月30日生效,各国签署情况和批准情况如表1-21所示。当所有11个成员经济体全部完成国内审议的程序并通过后,CPTPP下一步开始制定“路线图”。
表1-20 截至2018年12月CPTPP成员国家签署和批准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