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合作机制

一、区域合作机制

从国际区域合作的机制上看,APEC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认识到其他国家参与的重要性,满足沿线国家的真正发展需要和利益诉求,保持互联互通战略的生命力。具体来说,APEC是多边的合作框架,动议必须取得各成员经济体的共识;而“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需要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对接。相比于APEC高官会议、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多层次的成熟运作机制,“一带一路”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国际磋商和谈判,这种机制尽管更加灵活,但同时也具有更大的复杂性、滞后性和不稳定性。对于中国而言,拟合作国家的态度至关重要,应充分考虑这些国家的现实和客观需要,以互相尊重、平等沟通、互利共赢为原则,调动沿线国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理解和尊重合作国家自身的战略规划,并据此对中国的具体规划进行调整和配合,达成共同战略的互补和对接,从而使“一带一路”和APEC互联互通战略在亚太地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形成合力、共谋发展,而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所指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倡议注重在联合国和其他多边机制中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促进各方发展规划与互联互通倡议的对接,实现各国发展战略互补。中国政府在2017年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中指出,中国主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家战略、发展愿景、总体规划等有效对接,寻求共建“一带一路”的合适切入点。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已经实现了与欧盟的“容克计划”、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的“发展之路”、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波兰的“琥珀之路”等众多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强调,要加强与多边机制的合作,支持在亚太经合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机制下,建立海洋合作机制与制度规则;支持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东亚海环境合作伙伴、国际海洋学院等发挥作用,共同组织推进重大计划和项目;共同推动联合国制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海洋领域的落实。

在区域合作机制方面,尤其应构建中国自身的FTA/RTA网络,以现有协定为基础,短期内推进RCEP的谈判完成,长期内以建立FTAAP为最终目标。截至2019年10月1日,中国已经签署的双边和区域自贸协议共有16个,涉及24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谈判的有13个;另有8个尚处于研究阶段。面对区域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尤其是日本、澳大利亚主导的CPTPP已经达成,中国应当积极推进RCEP谈判,力争使RCEP谈判能早日顺利结束。中国首先应协调与东盟的立场,从形式上全力支持东盟“功能性”主导谈判进程,激发东盟在谈判进程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在RCEP谈判中发挥大国姿态,实施“全面开放”,尽量兼顾各成员方的利益诉求,促使RCEP谈判尽可能达成对成员方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条款;再次,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领导人或政府高级官员定期会晤等形式妥善处理成员方之间在政治、经贸、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和摩擦;[1]最后,要抓住美国暂时放弃企图控制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历史契机,尽快推动RCEP在分歧较少的领域先行达成协议,掌握未来主导权。对于FTAAP,中国应督促“北京路线图”的实施,促成早日启动FTAAP可行性研究,积极参与第三期能力建设工作并组织完善现有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发展中经济体分享本国在以往国际贸易协定谈判中的经验,以加深其对新一代贸易条款的理解,提高其参与区域贸易谈判的能力,为未来FTAAP的实现铺平道路。

现阶段,亚太地区的一些发达经济体出现了逆全球化的现象,这对于中国而言,是挑战,也是一个发展机遇。挑战之处在于逆全球化直接导致贸易协定数量增速减缓,质量下降;拖缓亚太经济复苏进程,破坏亚太区域生产网络;亚太各经济体疲于应对贸易摩擦与贸易战,诱使区域内贸易关系恶化。而亚太区域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因受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开始“重双边而轻多边”,并给各国贸易政策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因此,逆全球化为亚太地区现有的区域贸易一体化进程注入离心力。各国在考虑是否要加入区域贸易协定或者进一步深入协商的时候不得不受到区域内一些发达经济体逆全球化的牵制影响。但是,这对中国而言,同样也是一个发展机遇。例如,尽管RCEP谈判目前仍存在较大分歧,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求同存异”。但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动的逆全球化浪潮下,RCEP各成员经济体均对尽快完成谈判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希望能够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以反对某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做法,从而实现区域内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中国应把握机遇,积极推进RCEP的谈判进程,之后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以构建亚太自由贸易区为长远目标来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除了逆全球化以外,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机制还深受地缘政治经济局势的影响。“一带一路”和APEC互联互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应高度重视本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妥善应对区内政治风险。“一带一路”途经中亚和西亚地区,地缘局势复杂多变;而作为APEC和“一带一路”合作重点的东盟各国政治体系也相对不稳,东盟各国的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其内部缺少新的共识,弱化了地区互联互通的政治基础。“一带一路”和APEC合作应注意关注本地区内各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和经济政策变化,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防止因某一国家或次区域的时局变化而使整个战略计划受挫;同时应注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多干“实事”、少谈政治,避免因过多插手敏感地区的国际事务而陷入区域主义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