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合作

二、教育合作

中国通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合作机制来推进区域内的教育合作,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来”是指通过奖学金项目来吸引优秀人才入华学习,“走出去”是指通过设立孔子学堂等教育机构来弘扬中华文化。中国和相关国家通过扩大互派留学生的规模,提高合作办学水平来深化区域内的教育合作水平。

一些学者曾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整体来看,中国和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紧密的经贸联系是促进留学生流入的主要经济因素;学历学位互认政策、奖学金政策、中国的教育质量等是促进留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的主要教育因素;中国和沿线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移民网络、语言相似度是影响留学生来华的主要社会文化因素。[22]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继续发挥奖学金的作用、提升国内高校教育质量、重视非英语语言环境的构建是吸引优秀留学生来华的关键。

在奖学金方面,教育部在2016年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方案,提出专门设立“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计划在未来5年之内,每年资助一万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中国研修或学习,以帮助区域内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此外,还计划每年向沿线国家公派约2500名留学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2017年共有3.87万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选择来中国留学。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也分别设立了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奖学金。中国通过教育合作的形式来全方位构建“一带一路”的教育共同体。[23]另外,在学历学位互认政策方面,中国已经和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亚太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相认证协议。中国正从政策层面来尽可能地为来华留学生解除后顾之忧。

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是优化留学生质量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本科教育层面以上的留学生。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中国除了要重视吸引“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之外,更应重视提升吸引留学生的质量,即吸引高质量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并使其服务于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才是主要诉求。因此,应通过提高中国高校教育质量,优化来华留学生的质量,这是未来中国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吸引留学生不能依靠给予留学生“超国民待遇”。教育部在2019年7月20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中国应以质量优先,构建留学生来华的内涵式发展,因此应推进中外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中国教育的魅力,不应在于“超国民待遇”,而应在于使留学生在共同的文化和规则下,真正体会到中国高等教育的精髓。[24]因此,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才是优化来华留学生质量的重要方式。

教育合作除了“引进来”之外,还应积极“走出去”。中国教育的“走出去”应将孔子学院和科研院所、高校的分校作为运作载体,构建教育合作的平台。自2004年第一个孔子学院在韩国建立以来,其一直以传播中华文明和推广汉语为使命,为国外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加途径。截止到2018年末,中国已经在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注册学员约210万人,中华文化以此为平台得到了弘扬发展。科研院所的“走出去”则强调对区域内发展中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中国科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科技培训班、硕士奖学金以及博士奖学金,并培训超过5000人次。现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已经有了“走出去”的良好基础。因此,可以考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境外大学分校,以开展跨境教育,既要培养通晓沿线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高端人才,也要培养一批适应“一带一路”基础项目建设的高素质技能人才。[25]综上,孔子学院及科研院所、高校的分校等载体,为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应拓展思路,努力探寻教育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新路径,通过教育合作“走出去”的方式来推动教育科研向社会生产力转化,从而提高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