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东盟在2010年第17届东盟峰会上通过“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MPAC)。MPAC确定了以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构建和人文交流为主体的互联互通建设蓝图,并依据蓝图规划了125个具体措施与相关方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有至少50项具体措施难以在2015年之后实现。基于此,东盟互联互通协调委员会(ASEAN Connectivity Coordinating Committee,ACCC)在2015年6月就“后2015年东盟互联互通议程”进行筹备,并决定将《2025年东盟互联互通愿景》(The Vision of ASEAN Connectivity 2025)视为提交2016年东盟峰会通过的东盟至2025年愿景的组成部分之一。[25]
东盟2016年9月在老挝万象的第28届东盟峰会上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MPAC 2025),旨在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创新、无缝物流、进出口管理、人员流动5个领域促进互联互通,提高东盟的包容性和竞争力。在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MPAC 2025提出帮助投资者通过完善项目准备,以提高基础设施生产力以及支持城市践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抓住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机会;在数字创新方面,MPAC 2025提出要建立数字服务的配套监管体制,并搭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开放平台,以方便小微企业和中小企业更好地使用这些技术;在无缝物流方面,MPAC 2025提出增加物流的竞争力可以降低成本并为本区域民众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在进出口管理方面,MPAC 2025重点关注东盟内部的成员经济体要统一标准,相互认证,规范技术以及应对贸易扭曲的非关税措施等;在人员流动方面,MPAC 2025将整合旅游信息并简化签证申请流程。[26]
东盟互联互通协调委员会(ACCC)为了具体落实《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规划了以每年为周期的短期计划和以3年为周期的长期计划,以及每个周期的具体路线图。ACCC和东盟“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领导机构”(LIB-SI)[27]于2018年3月在印尼雅加达召开会议,对包括提高领导机构和相关机关的作用与责任等MPAC 2025框架内的15个项目进行探讨,并评估MPAC 2025的开展进度。2018年ACCC的轮值主席国新加坡通报了MPAC 2025现阶段的3个优先项目,分别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以及智慧城市。
综上,MPAC 2025主要从物理意义上的连接、相关制度的对接、人文往来的联通三方面完善东盟的互联互通,其中物理意义上的连接又是优先发展项目。如同东盟秘书长林玉辉(Lim Jock Hoi)所述:“基础设施、交通道路、海港和航空是东盟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8]这和“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创造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投资机会,推进区域融合有许多契合之处。因此,MPAC 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应从“五通”中寻找契合点,其中重点和优先发展的是基础设施领域的互联互通。本节将重点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角度进行论述。
从“一带一路”早期规划的六大路线来看,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可以与MPAC 2025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角度对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始于中国珠三角经济圈,北起昆明、南宁,经河内等地至新加坡。该路线沿南广公路、南广高铁,纵贯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是中国构建的连接中南半岛的大陆桥,也是和东盟全方面合作的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不仅与东盟MPAC 2025建设区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所契合,还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国内战略(泰国的“东部经济走廊”等)相对接。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访问印度时提出的,得到了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的响应与支持。随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2017年11月提议在其中的东盟国家——缅甸建设“人字形”中缅经济走廊,形成三端支撑的合作格局。[29]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年12月和缅甸国家领导人就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济走廊达成共识。随后,中国和缅甸成立中缅经济走廊联合委员会,并在2018年9月签署了关于共建中缅经济走廊的谅解备忘录。在基础设施领域,两国已经就建设皎漂经济特区深水港项目和木姐-曼德勒铁路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逐渐达成框架协议。
建设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中缅经济走廊首先需要完善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东盟国家之所以提出MPAC 2025,强调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是因为本地区铁路、公路和港口等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缺乏、联通不畅,造成经济发展障碍。中国和东盟国家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GMS)、澜湄合作机制等平台,共同规划区域内完整的交通网络,以公路和铁路为载体,与各东盟国家内部的发展规划相衔接,形成联动开发和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体。在交通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应选择重点区域来建设相应的产业园区,以提高东盟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并发展第三方市场来开拓新的战略空间。
在交通领域的具体项目上,中国现阶段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截止到2019年4月,昆曼大通道已经全线贯通,雅万高铁、中泰铁路、中老铁路等项目也在稳步推进。昆曼大通道(昆明-曼谷公路)起于昆明、玉溪高速路入口,途经中国境内、老挝和泰国,全长1800多公里,于2008年全线贯通。昆曼公路是中国修建的第一条国际高速公路,也是中国和东盟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平台(GMS)对接交通基础设施的重点项目。昆曼公路使原有运线的行程从48小时减少至20小时,提高了中国、老挝和泰国在商贸和旅行之间的效率。雅万高铁(雅加达-万隆高速铁路项目)在2018年6月已经进入实施推进的阶段。这一项目不仅是中国在东南亚建设的第一条高铁项目,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度尼西亚海洋支点战略的重要项目。雅万高铁可以使雅加达至万隆的通行时间由原来的至少3个小时减少至40分钟。中泰铁路是一条中国投资建设中的客货两用准高铁。路线始于泰国东北部口岸廊开府,一路向南经孔敬府等地,在中部沙拉武里府坎桂县分支,西南方向直达首都曼谷,东南方向至东部工业城市罗勇府。中泰铁路的一期工程已在2017年12月开工,建成后的中泰铁路将形成从昆明直达曼谷的快速通道,把东南亚铁路网与中国的铁路网联结起来,有利于提高沿线地区的发展活力。中老铁路是中国和老挝之间通行的铁路。路线始于云南玉溪市,过中老边境磨憨,经琅勃拉邦,最后抵达首都万象。中老铁路于2016年全新开工,计划于2021年12月完成线路并通车。中老铁路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大工程,还对接了老挝的“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中老铁路修建成功之后,将会在中南半岛腹地实现联通泰国、越南、缅甸和柬埔寨等国的运输线路,实现东盟国家交通领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尽管中国已经和东盟国家开展了较为全面的陆上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作,但是在海运交通方面,中国还需要和东盟国家加强对接。中南半岛西靠印度洋,东临太平洋,港口众多,在未来中国和东盟可以充分发挥中南半岛在这方面的地缘优势。路径是通过港口建设完善一体化的海河运输系统,构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海上丝绸之路。之后,海上丝绸之路再通过和中南半岛的陆上交通网络对接,西可经印度洋至非洲、欧洲,东可经太平洋连接东北亚和美洲,形成覆盖全球的交通运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