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的社会基础。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基础设施合作,还是与沿线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联系,如果想要顺利运行,就一定要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因为只有通过加强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增进和了解对方,即达到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才能得到民意支持并获得社会基础。民心相通的具体方式可以是通过科教文卫等途径,如加强和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增加双方的留学生规模等,让中国和沿线国家人民可以增进互动和了解。只有加强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才能得到各国人民支持,从而增进沿线国家之间的友谊,为我们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奠定丰富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民心相通的建设成就主要体现在科教文卫、体育传媒和友好城市等方面。自倡议提出到2019年,中国已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至少一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其中2018年一年来中国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就接近32万人,约占来中国留学的所有留学生的65%。在文化“走出去”方面,中国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设立了约242个孔子课堂和244所孔子学院。2013年中国和沿线国家开展的科研项目只有13个,到2019年初已经增至包括能源、海洋、交通、能源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共25个。在文化和旅游方面,截止到2018年10月,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52个国家已经实现落地签或公民免签,双向旅游人数达到至少6000万人次,为此沿线国家的旅游景点成为世界旅游整体的新增长点。在友好城市方面,截止到2019年4月,中国已经和103个“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1290对友好城市,占我国对外友好城市总数的40%以上,首都北京已经和21个“一带一路”国家的首都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在科技交流和教育合作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建立了学科丰富的现代教育体系。因此,中国不但主观上有意愿,客观上也有能力和“一带一路”沿线较不发达地区进行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合作。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科研机构云集,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企业自主研发实力强大,有能力同“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国家进行人才上的合作,并帮助其培训专业人才。为此,中国政府专门设立了“丝绸之路”国家奖学金项目,截止到2018年末,已经和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协议。在专业人才培训方面,中国的相关企业培训中心或科研机构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项目培训人才,方式可以是来华订单式的人才培训或委派专家去沿线国家进行技术培训。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国家进行人才合作,是对未来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对外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科技交流与交易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双边技术层面的交流,也有助于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在价值观领域的了解,进而实现民心相通。以学术交流为例,中国国内的智库通过举办“一带一路”方面的主题研讨会宣传政策并提供建议,形成了高端智力合作机制,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在2019年4月,由新华社联合中外智库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一开放型学术交流的合作机制从推进“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常态化和机制化的角度来加深中国和沿线国家智库的合作。未来,这种智库合作的形式不仅会对“一带一路”的具体实现问题进行前瞻性和政策性的研究,还可以增加沿线国家的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为“一带一路”未来的发展建设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础,从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体育传媒和文化合作方面,体育传媒是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国家间感情和关系的媒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也反复强调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在体育、文化等领域实施创新合作。为此,中国在体育领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也在务实的基础上逐渐展开。例如,国家在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中曾提出要加强和沿线国家体育及文化方面的合作。国家体育总局为响应其号召,重点推出了如下活动:“一带一路”马拉松赛事、“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一带一路”乒乓球合作计划、“丝路杯”冰球联赛等(见表2-5)。正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所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因为健康和快乐是全人类所追求的,这也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和精神。而中国正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和体育文化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的相互尊重与理解,这也正是民心相通的诉求。
表2-5 2016—2018年“一带一路”相关赛事进展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欧亚高等研究院.《“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9)》,2019。
民心相通的建设应以各个省份为单位,发挥不同省份的不同特色进行交流沟通。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福建省的泉州市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成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因此,福建省和“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具有先天优势。在人文交流上,福建省应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通过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增加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福建省于2014年成功举办了福建-东盟合作与互联互通研讨会、南洋文化节等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中国福建省和东南亚国家通过增加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来增进双方感情,并增加对双方文化的认同感。
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心相通是实践“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基础。“一带一路”倡议要想顺利在沿线国家推进,就一定要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只有通过加强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增进和了解对方,即达到民心相通,才能使后来的区域合作得到民意支持并获得社会基础。因此,各省份应发挥其不同的特色,具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科教文卫、体育传媒方面的合作,如加强和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增加双方的留学生规模、联合举办体育赛事等,都可以使中国和沿线国家人民增进互动和了解,从而实现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