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沟通
政策沟通有助于沿线国家互相了解,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也有助于增强双方的政治互信,这有助于打消部分国家对中国运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达成合作新共识。通过建立新的政府间交流和沟通机制,中国和沿线国家应共同讨论合作的新政策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政策沟通原则的坚持有助于未来在政策和法律上给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互动“开绿灯”。政策沟通所坚持的原则应是寻找双方最大的利益契合点,保留不同意见,即求同存异,共同推进双方加深经济互动的规划和措施。
具体来说,在政策沟通方面,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非洲联盟的《2063年议程》、东盟的互联互通规划以及欧盟版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等合作倡议与发展规划进行了有效对接。2019年3月,意大利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七国集团国家,北美洲的牙买加和欧洲的卢森堡也先后声明参加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截止到2019年4月,中国与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已经签署了174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沿线50多个国家签署了优质产能合作协议,其主要方式包括共建境外合作区、贸易投资等。
欧亚经济联盟包含的国家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成员国之间通过《欧亚经济联盟条约》保证劳动力、资本和商品服务等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并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而“一带一路”意在打造西起欧洲,途经中亚、南亚等地区,东至东亚国家的贸易和运输通道,强化能源和科技合作,深化各国间的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往来。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曾于2015年5月在莫斯科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宣布启动中国和欧亚经济联盟在经贸合作方面的协定,并通过多轮谈判取得了实质性成果。2018年5月17日,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该协定包括贸易便利化、部门合作、海关合作以及知识产权等13个章节。双方同意通过经验交流和信息交换等方式加强合作,其目的在于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如通过简化通关手续的方式来降低货物贸易成本,该协定的签署为中国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标志着中国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经贸合作从项目带动进入制度引领的新阶段,也意味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有经贸合作协定的签署。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19年2月20日在向议会发表国情咨文时指出,俄罗斯将会继续构建欧亚经济联盟的统一市场,继续推进欧亚经济联盟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这将是构建欧亚伙伴关系的序言。[7]
非洲联盟(简称“非盟”)是一个包括55个非洲成员的联盟,其在2015年通过了《2063年议程》,这是一份有关非洲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其诉求是在未来的5年内建成和平繁荣和区域一体化的新非洲。虽然《2063年议程》为非洲的前景勾勒出不错的蓝图,但是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对大宗商品出口的过多依赖等因素成为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欢迎非洲国家参与,不仅有助于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促进了非洲人民的就业。在政策沟通方面,中国和非盟在2015年初就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在2018年中非论坛上达成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两项共识,其目的在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对接《2063年议程》提供政策上的有力保障。中非论坛达成的合作计划有助于完善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领域,有助于加快非洲的一体化进程,并实现非盟的《2063年议程》。正如非盟驻华代表赫马特在2019年1月所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非盟的《2063年议程》在愿景上是一致的,其最终目标不仅包括基础设施方面,还有更多便利的通关措施,中国是非洲实现《2063年议程》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8]中非的政策沟通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2063年议程》提供了基本保障。
东盟十国在2010年10月的东南亚国家联盟首脑会议中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之后于2016年9月6日在老挝万象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MPAC 2025)。东盟的互联互通规划有利于促进东盟地区的联通,进而为东盟地区的一体化建设奠定基础,毫无疑问这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不谋而合。在这种契合的情况下,中国和东盟国家有了政策沟通的合作基础。政策沟通除了中国与东盟整体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以外,还包含了实现和各个东盟国家之间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和柬埔寨的“四角战略”[9]、越南的“两廊一圈”战略[10]、老挝的“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11]、印度尼西亚的“海洋支点”战略[12]、菲律宾的“雄心2040战略”[13]等东盟国家自身发展规划深度对接。通过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来不断优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
欧盟委员会和欧盟对外行动署在2018年9月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连接欧洲和亚洲——对欧盟战略的设想》的文件,这份被认为是欧盟版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全面论述了欧盟如何才能更好地连接欧洲和亚洲。欧盟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基于欧盟自身和成员国区域内的联系,通过和亚洲国家加强合作,以互联互通为基础,在政策上有助于指导欧盟的外部行动。在这份6000多个单词的政策文件中,欧盟曾在“就建立可持续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加强双边合作”部分,举例表示欧盟应加强与中国在已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合作倡议框架内进行互利合作,通过促进公平竞争原则和市场准入的实施方式来使互联互通措施更加遵守国际标准,并在资金融通方面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合作。[14]中国在互联互通方面的主观意愿以及近六年来在实践“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客观实力不断得到欧盟方面的认可。其实,中国和欧盟也早在2015年就开始探讨中欧在互联互通领域政策上合作的可能性,且一直在论证欧洲的“容克计划”[15]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接问题,并签署了《关于建立中欧互联互通平台的谅解备忘录》。因此,中国和欧盟在欧亚大陆互联互通领域在未来将大有作为。
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国家加强政府间的沟通有助于增强双方的政治互信。这有助于打消部分国家对中国运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达成合作新共识。通过建立新的政府间交流和沟通机制,中国和沿线国家应共同讨论合作的新政策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