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兴奋性
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称兴奋性。兴奋性可使机体更好地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而生存下去。
(一)刺激与反应
1.刺激的概念及种类 能引起机体或器官、组织及细胞产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变化,称刺激。刺激的种类繁多,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性刺激,如声、电、光、温度、放射线等;化学性刺激,如酸、碱、药物等;生物性刺激,如细菌、病毒等。此外,人类的语言、文字、思维、情绪以及社会因素和心理活动所构成的刺激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反应及其表现形式 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活动状态的改变称反应。反应是刺激的结果,反应的表现是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等。
反应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人体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由弱变强。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出汗增多,就是汗腺兴奋的表现。抑制是指人体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为静止状态,或活动状态由强变弱。例如,当环境温度下降时,出汗就会减少,这是汗腺抑制的表现。兴奋和抑制是人体功能状态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组织接受刺激后究竟发生兴奋还是抑制,主要取决于刺激的质和量以及组织当时的功能状态。
刺激要引起机体产生反应,必须具备3个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时间、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时间和变化率才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通常在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的前提下,用阈值作为判断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
(二)判断兴奋性的指标——阈值
各种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不同,即使同一组织当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时,它的兴奋性高低也不同。通常使用阈值作为判断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简称阈值。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阈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阈下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称阈上刺激。阈值的大小与组织的兴奋性高低呈反变关系。阈值愈小,说明该组织愈易兴奋,也就是兴奋性愈高;反之阈值愈大,组织的兴奋性愈低。人体内的各种组织,以神经组织、肌组织和腺体的兴奋性最高,称之为“可兴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