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球

一、眼球

眼球近似球形,为视器的主要部分,位于眼眶的前部。

眼球由眼球壁及其内容物组成(图11-2-2,表11-2-3)。

图11-2-2 眼球的水平切面(右侧)

图11-2-3 眼球的组成

(一)眼球壁

眼球壁包括3层,从外向内依次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

1.纤维膜 又称外膜,由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分为角膜和巩膜。

(1)角膜:占眼球外膜的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曲度较大,外凸内凹,富有弹性,有屈光作用。角膜富有感觉神经末梢,对触觉和痛觉极敏锐。

(2)巩膜:占纤维膜的后5/6,呈乳白色,质地厚而坚韧。在靠近角膜缘处的巩膜实质内,有环形的巩膜静脉窦,是房水流出的通道。

2.血管膜 又称中膜,为眼球壁的中层,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呈棕黑色。血管膜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1)虹膜:位于中膜的最前部,角膜后方,呈冠状位的圆盘形薄膜(图11-2-4)。中央有圆形的瞳孔。虹膜的颜色因种族而异,黄种人为棕色。在前房周边,虹膜与角膜交界处构成的环形区域,称虹膜角膜角(亦称前房角)。虹膜内有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分别使瞳孔缩小和扩大。

图11-2-4 眼球水平切面局部放大(眼球前半部后面观及虹膜角膜角)

(2)睫状体:是中膜的肥厚部分,位于巩膜的内面(图11-2-2、图11-2-4)。前部有向内凸出呈辐射状排列的皱襞,称睫状突。由睫状突发出的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睫状体内的平滑肌,称睫状肌,收缩时使睫状体向前内移位,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厚。

(3)脉络膜:占中膜的后2/3,是一层柔软光滑,含血管、色素而具一定弹性的棕色薄膜,在眼内压调节上起重要作用。具有营养视网膜、吸收眼内分散光线而避免扰乱视觉的功能。

3.视网膜 又称内膜。在视网膜的内面,视神经起始处有圆形的白色隆起,称视神经盘,又称视神经乳头,此处无感光细胞,称生理性盲点。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约3.5 mm稍偏下方有一黄色小区,称黄斑,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处,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这些结构在活体上,可用眼底镜窥见(图11-2-5)。

图11-2-5 眼底(右侧)

视网膜由色素上皮层和神经层构成。色素上皮层位于视网膜最外层,可防止强光对视细胞的损害。神经层主要由三层细胞组成(图11-2-6),由外向内依次为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

图11-2-6 视网膜结构示意图

视细胞层包括视锥和视杆细胞两种,它们是感光细胞,紧邻色素上皮层;中层为双极细胞,将感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传导至最内层的神经节细胞;内层为神经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向眼球后极视神经盘汇集,穿过脉络膜和巩膜,构成视神经。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所含感光物质称视色素,能感受强光和分辨颜色,在白天或明亮处视物时起主要作用。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所含感光物质为视紫红质,只能感受弱光,在夜间或暗处视物时起主要作用。其余的神经细胞均起连接传导作用。

(二)眼球内容物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图11-2-2)。这些结构无色透明而无血管,具有屈光作用,它们和角膜合称眼的屈光装置或屈光系统,使物象投射在视网膜上。

1.眼房和房水

(1)眼房:为角膜与晶状体之间的腔隙,被虹膜分成前房和后房(图11-2-2、图11-2-4)。前房为虹膜与角膜之间的腔隙。后房为虹膜与晶状体之间较狭小的间隙。前房与后房借瞳孔相通。

(2)房水:为充满于眼房内的液体,由睫状体产生,从后房经瞳孔流入前房,再由前房角进入巩膜静脉窦,汇入静脉。房水除有屈光作用外,房水循环可为角膜、晶状体输送营养物质,并有维持眼内压的作用。

2.晶状体 无色透明,富有弹性,不含血管和神经。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呈双凸透镜状,前面曲度较小,后面曲度较大。晶状体若因疾病或创伤变混浊,称白内障。晶状体借睫状小带(晶状体悬韧带)系于睫状体。晶状体的曲度随所视物体的远近不同而改变。

3.玻璃体 为充满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无色透明的胶状物,周围包有玻璃体膜。玻璃体除有屈光作用外,还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若玻璃体混浊,可影响视力。

(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与眼的视觉功能有直接关系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图11-2-7)。

1.眼的折光系统 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折光体组成,各部分折光体的曲率半径和折光率都不相同,光线经过该系统时最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正常人眼视6 m以外的物体时,自物体折射到眼的光线可视为平行光线,眼的折光系统不需要调节,其后主焦点的位置正好是视网膜的位置,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图11-2-7 眼的折光系统(右眼的水平切面)

图11-2-8 视近物和远物时晶状体与瞳孔的调节状态

2.眼的调节 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和眼球的会聚,这3种调节方式是同时进行的,其中以晶状体的调节最为重要。正常眼看近物(6 m以内的物体)时发生眼的调节,其调节过程如下。

(1)晶状体调节:晶状体的调节是指根据所看物体的远近,通过反射活动改变晶状体的凸度,从而改变它的折光能力,使射入眼内的光线经折射后总能聚焦在视网膜上。人眼在安静时,晶状体处于扁平状态,这时,如果射入眼的光线是平行光线,经折射后所形成的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一般认为,6 m以外的物体所发出的光线,到达人眼时已接近平行光线,所以观看远处(6 m以外)物体时,不需要进行调节便可看清物体。当看近物时,其光线呈辐射状,如果人眼不进行调节,物像将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视物不清现象,此时必须经过调节才能看清物体。其调节过程是:当看近物时,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物像,此种信息传送到视觉中枢后,反射性地引起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兴奋,使睫状肌收缩,睫状体向前内移动,于是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因其自身的弹性使凸度加大,尤其是向前凸起更为明显(图11-2-8),因而折光能力增加,使物像前移,正好落在视网膜上。由于看近物时睫状肌处于收缩状态,所以,长时间地看近物,眼睛会感到疲劳。

晶状体的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主要取决于晶状体的弹性,弹性越好,晶状体凸起的能力就越强,所能看清物体的距离就越近。由于年龄的原因造成晶状体的弹性能力显著减退,表现为看近物时不清楚,这种现象称老视,即通常所说的老花眼。矫正的办法是,看近物时戴凸透镜,以弥补晶状体凸起能力不足。

(2)瞳孔调节:瞳孔的调节是指通过改变瞳孔的大小而进行的一种调节方式。在生理状态下,引起瞳孔调节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由所视物体的远近引起的调节,另一种是由进入眼内光线的强弱引起的调节。看近物时,瞳孔反射性地缩小,这种现象称瞳孔的近反射,这种调节的意义在于视近物时,可减少由折光系统造成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当用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眼时,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当光线强时,瞳孔会缩小;当光线弱时,瞳孔会变大。瞳孔这种随着光线强弱而改变大小的现象称瞳孔的对光反射,也称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效应是双侧性的,即一侧眼被照射时,不仅被照射眼的瞳孔缩小,另一侧眼的瞳孔也缩小,这种现象称互感性对光反射或互感反应。

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反应灵敏,便于检查,临床上常把它作为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部位、全身麻醉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3)眼球会聚调节:当双眼看近物时,会出现两眼视轴同时向鼻侧聚拢的现象,这种现象称眼球会聚。

3.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异常 因折光系统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在安静状态下平行光线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这种现象称折光异常,或称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1)近视:多数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引起的,也有一部分人是由于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强引起的,如角膜或晶状体的球面弯曲度过大等。近视眼看远物时,由远物发来的平行光线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而是聚焦在视网膜之前,故视物模糊不清。矫正近视眼通常使用的办法是配戴合适的凹透镜。

(2)远视:多数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引起的,常见于眼球发育不良,多系遗传因素;也可由于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弱引起,如角膜扁平等。远视眼看近物时,物像更加靠后,晶状体的调节即使达到最大限度也不能看清。由于远视眼不论看近物还是看远物均需要进行调节,故容易发生调节疲劳。矫正远视眼的办法是配戴合适的凸透镜。

(3)散光:是由于眼球在不同方位上的折光力不一致引起的。由于某些原因使角膜的表面在不同方位上的曲率半径不相等。这样,通过角膜射入眼内的光线就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导致视物不清。矫正散光眼的办法是配戴合适的圆柱形透镜。

(四)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

1.暗适应和明适应

(1)暗适应:从明亮的地方突然进入暗处,起初对任何物体都看不清楚,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敏感度逐渐升高,在暗处的视觉逐渐恢复。这种突然进入暗环境后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称暗适应。整个暗适应过程约需30 min。

(2)明适应:从暗处突然来到亮处,最初只感到耀眼的光亮,看不清物体,稍待片刻才能恢复正常视觉。这种突然进入明亮环境后视觉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称明适应。明适应较快,约1 min即可完成。

2.视野和视力

(1)视力:也称视敏度,视力是指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也就是分辨物体上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视力的好坏通常以视角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所谓视角,是指物体上的两个点发出的光线射入眼球后,在节点上相交时形成的夹角。眼睛能辨别物体上两点所构成的视角越小,表示视力越好(图11-2-9)。

图11-2-9 视力与视角示意图

(2)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视野。

正常人的视野受面部结构的影响,鼻侧和上方视野较小,颞侧和下方视野较大。各种颜色的视野也不一致,白色视野最大,黄色、蓝色次之,红色再次之,绿色视野最小(图11-2-10)。临床上检查视野,可帮助诊断视网膜或视觉传导通路上的某些疾病。

图11-2-10 右眼的颜色视野

图11-2-11 眼副器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