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耳

三、内耳

内耳又称迷路,是前庭蜗器的主要部分。内耳全部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在鼓室内侧壁和内耳道底之间(图11-3-1),其形状不规则,构造复杂,由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组成。骨迷路是颞骨岩部骨密质所围成的不规则腔隙,膜迷路套于骨迷路内,是密闭的膜性管腔或囊。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内耳迷路中除耳蜗外,还有3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后三者合称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图11-3-5 骨迷路(右侧)

(一)骨迷路

骨迷路从后外向前内沿颞骨岩部的长轴排列,依次可分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它们互相通连(图11-3-5)。

1.骨半规管 为骨迷路后部,是3个相互垂直排列的半环形骨小管,分别称前、后、外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皆有两个骨脚连于前庭,其中一个骨脚膨大称壶腹骨脚,膨大部称骨壶腹;另一个骨脚细小称单骨脚。

2.前庭 是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为一不规则的近似椭圆形的腔隙,内藏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前庭的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部分,有前庭窗和蜗窗。

3.耳蜗 位于前庭的前方,形如蜗牛壳(图11-3-6)。尖向前外侧,称蜗顶;底朝向后内侧,称蜗底,向着内耳道底。耳蜗由蜗轴和蜗螺旋管构成。蜗轴是由蜗顶至蜗底的圆锥形骨性中轴。

图11-3-6 耳蜗(纵切面)

(二)膜迷路

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或囊(图11-3-7),由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和蜗管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连通,其内充满着内淋巴。

1.膜半规管 其形态与骨半规管相似,位于同名骨半规管内。膜半规管共有3个,它们各自所处的平面都互相垂直。每个膜半规管的一端有一个膨大的部分,称膜壶腹。壶腹内有一块隆起的结构,称壶腹嵴。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躯体的旋转变速运动。

2.椭圆囊和球囊 椭圆囊位于后上方,呈椭圆形。球囊位于前下方。两囊之间以椭圆囊球囊管相连。在椭圆囊上端的底部有椭圆囊斑,在球囊内的前上壁有球囊斑,两者都是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引起的刺激。

3.蜗管 位于蜗螺旋管内,蜗管也盘绕蜗轴两圈半,其前庭端借连合管与球囊相连通,顶端细小,终于蜗顶,为盲端(图11-3-6)。在蜗管的水平断面上,呈三角形,有上壁、外侧壁和下壁。其下壁为长约30 mm的基底膜称螺旋膜,与鼓阶相隔。在螺旋膜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图11-3-8)。

图11-3-7 膜迷路

图11-3-8 耳蜗模式图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声波必须传入内耳的耳蜗,才能刺激听觉感受器,进而引起听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两种:气传导和骨传导。

1.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的空气传导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前庭窗进入耳蜗,这种传导方式称气传导,也称气导。气传导是引起正常听觉的主要途径。当鼓膜穿孔、听骨链严重病变等,声波也可通过外耳道和鼓室内的空气传至蜗窗,经蜗窗传至耳蜗,使听觉功能得到部分代偿。

2.骨传导 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从而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这种传导方式称骨传导,也称骨导。在正常情况下,骨传导的效率比气传导的效率低得多。平时,我们接触到的声音一般不足以引起颅骨的振动,只有较强的声波,或者是自己的说话声,才能引起颅骨较明显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