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细胞

二、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白细胞(WBC)是一类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具有一定的变形运动能力(图4-3-3)。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为(4~10)×109/L。根据白细胞的形态、功能和来源,可将其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大类。根据胞质颗粒的嗜色质不同,又将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各类白细胞的正常值见表4-3-1。

图4-3-3 血细胞

表4-3-1 各类白细胞的正常值

(二)白细胞的形态特点和生理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免疫和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发生炎症、过敏反应或损伤时发挥重要作用。从防御角度可将白细胞区分为吞噬细胞和免疫细胞两大类:前者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后者主要指淋巴细胞。

1.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 µm,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可分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为多。一般认为核分叶多是细胞衰老的标志。胞质内充满大量细小的、分布均匀的、染成淡紫色和淡红色的颗粒。其中体积较大、淡紫色的颗粒为嗜天青颗粒,较细小、淡红色的为特殊颗粒。

因为中性粒细胞胞质颗粒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它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外来微生物、机体自身的坏死组织和衰老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当细菌入侵或局部炎症时,中性粒细胞可从毛细血管渗出,聚集在病灶处,将其吞噬并消化分解。因此,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发生急性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中性粒细胞吞噬了数十个细菌后自身即解体,溶解的组织碎片和细菌一起形成脓液。当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到1×109/L以下时,可使机体抵抗力明显降低,很容易感染。

(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呈球形,较中性粒细胞稍大,直径10~15 µm,核亦与中性粒细胞相似,为杆状或分叶状,但以2叶核居多。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染成橘红色、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作用是限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引起过敏反应,它还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因此在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或蠕虫感染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少的。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 µm。胞核分叶或呈S形,着色浅淡,轮廓常不清楚。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稀疏不均、深浅不同的蓝紫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常覆盖在核上。颗粒具有异染性,即用甲苯胺蓝染色呈紫色。颗粒内含有组胺、肝素、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细胞质内,缓慢释放。某些过敏性疾病时可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μm,呈圆球形。胞核呈肾形、马蹄形或卵圆形,核染色质呈细网状,着色较浅,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呈灰蓝色,胞质内有较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穿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转变成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的体积更大,具有比中性粒细胞更强的吞噬能力。

3.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呈球形,大小不一,直径6~8 µm的为小淋巴细胞,9~12µm的为中淋巴细胞,13~20 µm的是大淋巴细胞。外周血以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核呈圆形,一侧常有一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粗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仅在核周形成一窄缘,染成蔚蓝色,含少量较粗大的嗜天青颗粒。根据细胞生长发育的过程和功能的不同,可将淋巴细胞分成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大类。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主要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在抗原的刺激下,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