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血小板又称血栓细胞,是骨髓巨核细胞胞质部分脱落的细胞质小片,直径2~4µm。血小板呈双凸扁盘形,无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健康成年人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为(100~300)×109/L。血小板在循环血中的数量少于50×109/L时,微小创伤或仅血压增高也能使患者皮肤和黏膜下出现瘀点或紫癜,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进入外周血液后,寿命为7~14天,但血小板只在最初两天具有生理功能。除了衰老的血小板在肝、脾被破坏外,血小板在其发挥生理功能时也可能被破坏和消耗。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等特性,这些特性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黏附 指血小板黏附于非血小板表面。当血管壁受损时,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被破坏,流经此处的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激活,即黏附于其上。
2.聚集 指黏附的血小板相互之间进一步黏着的过程。迅速黏附在血管破损处的血小板,在胶原纤维的刺激下释放ADP,引起血小板聚集。
3.释放 聚集后的血小板可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和溶酶体中的ADP、5-HT、儿茶酚胺、β-血小板巨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PF4)等活性物质向外排出,称血小板释放。血小板所释放的物质具有促进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和参与血液凝固等多种生理功能。
4.收缩 血小板中含有类似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物质,在Ca2+的作用下发生收缩。由于血小板的收缩,可使血凝块收缩,有助于止血。
5.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在损伤处局部发生血小板聚集后,通过血小板的吸附特性,使局部的凝血因子浓度增高,有利于血液的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发挥生理性止血作用和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1.参与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可在1~3 min内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的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3个过程。
(1)血管收缩:当小血管受损时,由于损伤刺激可迅速引起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而血小板释放的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也可进一步促进血管收缩。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管的损伤促使血小板黏附并被激活,血小板活化后释放内源性ADP和TXA2,进而促使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从而将伤口堵塞,达到初步止血。
(3)血液凝固:血管受损也可启动凝血系统,血小板的促凝血作用包括:①激活的血小板为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②血小板膜表面结合许多凝血因子,从而大大加速凝血过程。③血小板伪足伸入纤维蛋白网中。当伪足中的收缩蛋白收缩时,血凝块回缩,挤出血清,形成坚固的止血栓,达到永久性止血。
2.维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 血小板黏附并融合到血管内皮的空隙中,从而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此外,血小板还可释放一些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也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