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血浆渗透压
如果用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半透膜将两侧不同浓度的溶液隔开,水分子将由低浓度溶液侧移向高浓度溶液侧,这一现象称渗透。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分子所具有的吸水或保留水的能力。渗透压的高低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颗粒数目呈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的大小无关。
血浆渗透压约为300 mmol/L(即300 mOsm/kg H2O,5 800 mmHg,770 kPa)。血浆渗透压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溶于血浆的晶体溶质颗粒形成,特别是电解质Na+和C1-,其数值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以上。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因为蛋白质分子量大,数量少,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数值很小,仅1.5 mOsm/L。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来自白蛋白。
图4-2-1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作用示意图
水和晶体物质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与组织液中晶体渗透压几乎相等。细胞外液的大部分晶体物质不易进入细胞内,而且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这对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形态极为重要。当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降低时,水将进入细胞,可引起细胞肿胀,甚至破裂;当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增高时,可因细胞内的水移出细胞而导致细胞皱缩。与此不同的是,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血浆蛋白质难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25 mmHg)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15 mmHg)(图4-2-1)。胶体渗透压的这种差别成为组织液中水分子进入毛细血管的主要力量,对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当血浆蛋白质浓度降低时,可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使液体滞留于血管外,引起组织水肿和血浆容量降低。
等渗溶液是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0.85%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则分别被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不同物质的等渗溶液不一定都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的体积和形态,如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当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由于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顺浓度差进入红细胞内,导致红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水随之进入,造成红细胞肿胀、破裂,发生溶血。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形态的溶液,称等张溶液。等张溶液实际上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等渗溶液。由于NaCl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所以0.85%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而1.9%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