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起着支持体重、保护内脏和产生运动等作用,并具有造血和储存钙、磷等功能。全身各骨凭借骨连结相连,构成骨骼系统,赋予人体的基本轮廓。骨骼肌附着于骨,并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在神经系统作用下,骨骼肌收缩,以关节为支点牵拉骨,使相邻两块或两块以上骨的位置或角度发生改变(相互靠拢或远离)从而产生运动。
骨不仅坚硬且具有一定弹性,并有同等的抗张力。这些物理特性是由它的化学成分所决定的。骨组织的细胞间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由骨细胞分泌产生,约占骨重的1/3,其中绝大部分(95%)是胶原纤维。无机质主要是钙盐,约占骨重的2/3。
有机质与无机质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幼儿骨的有机质较多,柔韧性和弹性大,易变形,遇暴力打击时不易完全折断。老年人有机质渐减,胶原纤维老化,无机盐增多,因而骨质变脆,稍受暴力则易发生骨折。
拓展视野
运动系统的主要功能
1.运动 运动系统顾名思义其首要功能是运动。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而实现的。
2.支持 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是支持,包括构成人体体形、支撑体重和内部器官以及维持体姿。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和骨连结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
3.保护 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人的躯干形成了几个体腔,颅腔保护和支持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腔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脏器;腹腔和盆腔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众多脏器。
(一)骨的分类
成人约有206块骨,全身骨按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前两者合称中轴骨(图5-1-1)。骨按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图5-1-2)。
(二)骨的构造
骨是由骨质、骨膜、骨髓和神经、血管、淋巴管等构成。
1.骨膜 为纤维结缔组织膜,覆盖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含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对骨具有再生、修复、营养和感觉等功能。
2.骨质 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分布于骨的表层,质地致密,抗压性较大。骨松质位于骨的内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构成。颅盖骨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称板障。
3.骨髓 为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的疏松结缔组织,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存在于胎儿及幼儿的全身骨,以及成人的骨松质内,为血液的储存库,并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呈黄色,由脂肪组织构成,无造血功能(图5-1-3)。
图5-1-1 全身骨骼
图5-1-2 骨的分类
图5-1-3 骨的构造
图5-1-4 骨连结
(三)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连结的结构称骨连结,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1.直接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相连。其间没有腔隙,运动度小或不能运动,如颅骨之间的缝、椎骨之间的连结等。
2.间接连结 又称滑膜关节,由相邻的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相连,有腔隙,腔内含少量滑液,运动度较大,如肩关节、膝关节等。
(1)关节的构造: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3个基本结构构成。
图5-1-5 关节的运动形式
1)关节面:是两骨相接触的面,表面覆盖一层光滑的关节软骨,有减少摩擦的作用。
2)关节囊:是包在关节面周围及附近骨面上的结缔组织囊。关节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内层为滑膜,贴于纤维膜内面,能分泌少量滑液,具有营养和润滑作用。
3)关节腔:是关节囊滑膜与关节软骨之间密闭的腔隙,腔内为负压,对关节的稳固性起重要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由韧带、关节盘等结构组成。
1)韧带:多位于关节周围或关节腔内,由关节囊纤维膜局部增厚形成,有增强关节稳固性和限制关节运动幅度的作用。
2)关节盘: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它能使相对的关节面形态更相适应,不仅具有增强关节稳固性的作用,还可增加关节的运动形式和扩大其运动幅度。
(3)关节的运动:关节有4种基本运动形式。
1)屈和伸:两骨之间角度变小的动作称屈,反之为伸。
2)内收和外展:骨向正中矢状面靠近的动作称内收,反之为外展。
3)旋转:骨的前面转向内侧的动作称旋内,反之为旋外。在前臂,手背转向前方的运动称旋前,反之为旋后。
4)环转:运动时骨的近侧端在原位转动,远侧端做圆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