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位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不仅是区域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也是每一所学校的永恒追求。但理想如何落地,口号如何变现,是需要学校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做到的。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从把握师生及家长需求出发,抓住关键点,持续努力,历经十余年,终于实现华丽转身,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值得推介。

2003年,宝钢二中和盘古路小学合并建立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地处老旧小区,小学生源流失严重,教师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学校发展。为了分析问题症结,寻找解决良方,学校在2009年开展了两场大调研,一是聚焦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发展需求,二是聚焦学校课堂教学问题,期望在理论研究与顶层规划中进行集中突破。结果发现,学校发展疲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就自身而言,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中,尤其是基础型课程中的课程意识待提升、课堂教与学行为待优化、专业自觉待激活;学校缺乏中长期顶层规划,办学理念亟待更新与转型;学生发展差异较大、学习自主性较弱,等等。同时也发现,无论是学校领导层、教师还是学生,其内心都渴望“优质”。尽管每个孩子在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学习基础、学习目标、学习习惯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心底深处都有“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渴望成长为“知礼善学”的好学生。尽管每位教师在年龄结构、专业发展层次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内在发展动力不强,但他们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份“尚德精业”的工匠情怀。面对发展困境,学校领导与老师没有退缩,反而通过内省萌发了强劲的改革动力。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在领导班子带领下,基于校内外需求,洞察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决心将学校建成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理解的“优质”与传统的“优质”不同。他们追求的不是“成绩名牌”,而是真正地立足于“人的发展”。学校不再将分数、排名、升学率作为自身发展的唯一指标,取而代之的是回归教育初衷——真正关注学校中每个人的发展,关注如何让学生学习经历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教师发展更有效、师生多元发展需求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他们认为,当学生走出校门时,能获得充足的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能自信从容地应对未来,就是一所优质学校的标准。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让信念变成学校发展的现实,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以分布式领导作为理论基础,让学校领导力分布在多数人的手中,分布于整个学校各个部门及其成员中,分布于课堂教学第一线的人身上,分布于各种角色和职能当中,让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承担领导的责任并付诸行动,形成一支富有责任感的学校团队,打造特色学科建设分布式领导力。建设了契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气正爱满,人人出彩”的课程体系,探索了“双案”联动、弹性预设、互动生成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改革,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从原来的办学基础弱、户籍学生流失、教师队伍动力不足,成长为学业成绩优良、教师队伍干劲强、学科建设有特色、教学改革有亮点、社会声誉大幅提升的学校。学校也实现了从单纯追求学业质量向真正育人质量的跨越式转变。

本书分七章介绍了学校的探索历程与心得体会,有问题辨识、理论分析,更有实践分享与经验提炼,重点呈现了学校管理转型、特色学科建设、“双案”联动课堂改革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有理念、有措施、有案例,是近年来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的探索结晶,具有一定的厚重感与前瞻性,值得理论工作者和同类学校借鉴。

“新优质学校”是针对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争抢生源、聚集资源、追求升学率的畸形现象,倡导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回归育人本原,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发展,管理文化优化,等等,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内心得到丰富与充盈,让他们满怀希望与自信地迎接未来。上海市已经涌现了这样一批学校,践行了“办好老百姓家门口学校”的承诺,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这是上海基础教育优美的风景线,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就是其中亮丽的一笔。“新优质学校”接下来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努力转变育人方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期望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继续探索,不断前进,争取为其他同行提供更多、更宝贵的经验。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