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与管理
(一)基础型课程
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为培养学生气正爱满、慎思笃行、身心健康等核心素养,我校将通过夯实教学常规,更新教学理念,优化管理手段,提升研修品质,构建高效课堂,改进作业设计,积极推进基础型课程建设,夯实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知识与技能之基。
1.规范教学常规,重视“人”的发展
打破为“育分”而教的思维窠臼,积极引导教师将培养“知礼、善学、乐群、尚美”的宝钢新世纪学子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在规范教学常规中,学校层面,我们严格遵守计划先行、备课跟进、听课敦促、作业反馈、考试监测,通过五环节环环相扣,规范教学常规,精细过程管理;教师层面,鼓励教师打破教材本本主义,通过课程开发,倡导教师积极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变教材为学材,积极探索高校能课堂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管理策略、评价策略等,进而实现师生教学相长的“双赢”。
2.落实“分布式领导”,激发教师潜力
我校实施“分布式领导”,以民主管理思维,打破以往行政领导与普通教师、骨干与非骨干、年长教师与年轻教师之间的藩篱,立足课程建设,自上而下“放权”,在课程开发选题、科目设计方案、教师团队协作、校本教材编制等方面,处处尊重教师个体,激活群体智慧的思想,鼓励教师发扬主人翁精神,融合集体智慧,参与学校改革之中,实现自身价值。
3.坚持开设微讲座,提升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活动的有序开展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学校教学品质提升的坚强后盾。在备课组、教研组内,坚持“课题微讲座+课题研讨课”为主的研修模式(流程如图5所示),教研组开展实践与研讨,提炼学科素养,思考其与我校培养学生的六大素养契合点,分年段梳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阶段目标和实施策略。
4.优化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

图5 研修活动模式
加强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整体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研究。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教师才能整体把握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明确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坚持已有各学科课题研究,钻研教法之时,关注学生学习需求,注重课堂预设的弹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师生、生生开展多元互动,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经历、激发学习动力,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5.践行“绿色指标”,落实减负增效
我校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规定,不仅关注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更着重关注学生学业负担综合指数。一方面,严控作业数量,确保作业“质量”,即在备课组集备活动中,开展分层作业设计研究,坚持口头作业与书面作业结合、日常作业与长期作业结合、实践(动手)作业和体验作业结合,倡导探究、实践、合作、体验类作业,提高反馈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减负增效。另一方面,丰富校园生活,培养综合素质。我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遵守上海市中学生作息要求,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阳光体育计划,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同时,还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出发,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周、“庆六一”活动等,让孩子在活动中体味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基于此,我校的拓展型课程(见图6)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其中限定拓展课程主要是以德育课程为主,主要包括学校文化活动、班团队活动、专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自主拓展课程主要是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阳光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兴趣活动等。

图6 拓展型课程构成
1.限定拓展课程
我校以“树德立人”为目标,坚持“修礼仪之道,塑严谨之风,强健美之体,育创新之才”的办学理念,培养“知礼善学、乐群尚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
学校以德育课程为载体,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仪表得体,言行规范”的好品行。1—3年级段侧重于“知礼”,4—6年级侧重于“善学”,7—9年级侧重于“乐群尚美”。
表6 各年级段行为规范教育分层序列目标

续表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