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者:依托“教学主张”的教育实践及典型案例
(一)案例一:“教学主张”,助我成长
基于学校分布式领导,以锻造教师个性,提升教师领导力为宗旨,学校倡导教师人人投入提炼“教学主张”的实践研究中。基于此,我积极投入历史学科备课组,发挥个人专业所长,汲取同学科老教师的经验,通过共同探寻“教学主张”落脚点、主动开设“教学主张”实践课、乐于分享研究心得,与老师们群策群力,既实现了个人专业发展,又共同助推了学校变革。
一、“教学主张”的提炼——在团队中汲取智慧
“教学主张”是教师主体对于如何开展教学行动所持有的见解和观点。提炼“教学主张”是助推教师谋求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将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提炼“教学主张”的过程,并非停留于浅表的平面延展,而是深入学科内核的纵深挖掘。
基于分布式领导,学校提出“教师人人有教学主张,教师人人成为学科领导者”,并邀请华师大、普教所相关学者专家为全体教师开设系列讲座。聆听专家的专业点拨,我们初步感知了“教学主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随之,在开展的学习体会交流中,大家从学科发展角度,分享各自对“教学主张”的认识。鉴于政、史、地三门学科同属一个教研组,为便于进一步提炼“教学主张”,相关研讨则在各自备课组落实。
我们历史学科备课组共有三位教师,其中,一名高级教师,且有执教高中历史的经历;一名区学科中心组成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我则具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学历,有扎实的学科背景。在提炼“教学主张”之初,基于各自对历史教学的认知及对彼此教学风格的了解,我们直言不讳、共同探寻“教学主张”的突破点之所在。就我个人而言,两位老教师认为我学科知识储备相对丰富,可以从历史学科教学的价值角度来提炼“教学主张”,而我也觉得自己比较擅长宏观把握初中历史教材,就此明确了研究方向。
在资料查询过程中,我们先“分”后“总”。即,先“分头行动”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查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期刊,利用中知网搜索等途径搜集与各自“教学主张”相关的资料。后“汇总交流”,既分享对各自“教学主张”的所思所想,相互启发,又关注其他两位教师的研究进展,出谋划策。置身其中,我发挥自己的研究优势,帮助两位教师鉴别所搜集材料的价值;两位教师则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判断我的“教学主张”是否可行。
受益于备课组的智慧共享,我认识到,应从意识上淡化初中历史学科的副科地位,重视其培养现代公民的功能;多举措丰富教材文本,既要让逝去的历史有血有肉,还要适时关注当下,将历史与时代发展接轨,让学生学到的不是干瘪的历史史实,而是以历史的眼光思考世界的智慧。于是,我的“教学主张”定位为:“‘品’历史 念当下 长智慧”。随之,我从提出的背景、“主张”本身的阐释、实施路径及意义价值所在等方面将之撰写成文。
二、“教学主张”的落实——在实践中发挥引领力
“教学主张”只有植根课堂,才能焕发活力。为此,我自告奋勇为全校教师开设第一节“教学主张”实践课。
为体现“主张”,在唐代“长安城”一课中,我做了如下设计:借助多媒体,展示长安城3D图片,调动学生感官,领略长安城布局之工整;比对唐代长安城与现代西安城市规划图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到二者的历史因袭;比对唐代长安城、宋代开封城、清朝北京城规划图,使学生感知其规划的政治智慧。对此,领导、专家予以肯定,但也指出教案设计中从三维目标到教学过程,看不到“教学主张”的影子;整节课的流程仍未跳出编者的意图,为讲“长安城”而讲“长安城”,未能理解“长安城”一框的内容意在凸显唐代社会生活之繁荣。
课后,我重新设计教案,调整完善教学流程,还记录下前后变化,撰写案例,保留首次实践课的研究痕迹,以期为后续实践课开展提供借鉴。
我的努力,学校领导看在眼里。为此,校长专门利用教工大会,让我从“教学主张”如何撰写、如何落实等角度向老师们分享研究心得。此举既为老师们进一步完善“主张”指明了方向,也让我初尝被认可的甘甜,激励我勇敢前行。
三、“教学主张”的成效——在探索中实现专业成长
基于学校分布式领导,我积极融入团队,分享众人智慧,贡献一己之长。我深刻地认识到:提炼“教学主张”,触及的是惯性,挑战的是常规,改变的是思维,带来的是蜕变。首先,提炼“教学主张”打破了亦步亦趋、照本宣科的桎梏,它驱使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教”“如何教”“教什么”等触及学科教学内核的问题,激发了我的研究热情。其次,提炼“教学主张”摆脱了自以为是、不思进取的束缚,它激励我要融入团队,虚心求教、智慧共享,让我在团队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再次,提炼“教学主张”冲击了随遇而安、固步自封的思维,它使我认识到自己是学校发展的主人翁,敢于担当、乐于展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助推学校发展。最后,提炼“教学主张”改变了了无生机、死气沉沉的课堂面貌,它激励我以教材重构者身份,时时审视教材,刻刻反思教学,将课堂视为彰显个性之处、塑造风格之所,为学生开启快乐学习之旅,为自己铺设专业发展之路。
(宝钢新世纪学校 周晓艳)
(二)案例二:游戏化教学设计的尝试
Farm Rules
一、课题:《牛津英语》第一册、四年级、M4U1 Farm Rules、第1教时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所上内容是《牛津英语》4 A M4U1的第一教时。本课需要学生能通过学习文本Farm Rules,综合运用所学句型谈一谈Old MacDonlad的农场并说出一些农场规则。这样的话题适合创设言语环境,让学生跟着主人公一起参观农场,并学习农场中的规则,话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深受学生喜爱。
但是,在阅读教材后,我发现教材对于Farm Rules所设计的语言与操练较为简单,且第一课仅仅给出图片和单词,对于Farm Rules的描述与操练较少。而在我看来,认真参观农场并且遵守农场规则正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故针对此,我设计了语篇Farm Rules,让学生在同主人公Pinocchio一起共同学习农场的规则。
(二)学情分析
今天的课是一节新授课。对于学生,我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喜欢唱歌,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中,他们已学会不少英语歌曲;他们还喜欢阅读,因此他们有着较丰富的词汇积累,理解和阅读小语段的能力也较强。本课主题为在学习阅读语篇的同时渗透音标教学,而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掌握了辨别两种读音的方法,部分词汇可以独立说出发音,有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Pinocchio参观农场的言语环境,学生能在言语环境中学习、理解并运用下列句型结构:
Don't...Please...
Please be nice to the...
Well,I never...
●通过创设Pinocchio参观农场的言语环境,学生能学习语篇,介绍Old Mac Donald的农场,并且谈一谈农场中的规则。
●在语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中,感受到Pinocchio在农场说谎是不对的,应当做个诚实的人。在语境中感受到动物和植物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是一家人。
四、教学准备
在教材分析中,我已经提及了针对Farm Rules设计了言语环境及语篇,以下便是我的语篇设计:
Farm Rules
Old MacDonald has a farm.It is big and clean.
(Pinocchio wants to visit the farm.There are some Farm Rules on the farm.)
Pinocchio: Wow!The farm is big and clean!
Old MacDonald:Don't litter.Please put the rubbish in the rubbish bin.
Pinocchio: Well,I never litter...
Pinocchio: Oh!The flowers are beautiful!
Old MacDonald:Don't pick the flowers.Please be nice to the plants.
Pinocchio: Well,I never pick the flowers...
Pinocchio: Hmm...The grass smells nice!
Old MacDonald:Don't walk on the grass.Please be nice to the plants.
Pinocchio: Well,I never walk on the grass...
Pinocchio: Haha!I like farm animals!
Old MacDonald:Don't chase the animals.Please be nice to the animals.
Pinocchio: Well,I never chase the animals.
Old MacDonald:Don't hurt the animals or the plants.The animals and the plants are our friends.We are a family.
Pinocchio: OK.I'm sorry!
五、教学过程
片段一:
T:Let's listen to Old MacDonald and answer two questions.
S:OK.
T:OK.Let's listen!
(listen)
T:What does Pinocchio want to do?
S:He wants to visit the farm.
T:What is on the farm?
S:There are some farm rules on the farm.
T:Yes,let's look at the farm rules.Which rule do you like?I like Rule 2 don't pick the flowers.What about you?
S:I like Rule...
T:And today we'll learn the story of the farm rules.First,I'd like you to enjoy the story and answer two questions.1.Does Pinocchio follow the farm rules?2.What does Pinocchio do?Can you guess?What does Pinocchio do?Maybe...
S:Maybe he picks the flowers.S:Maybe he climbs the tree.
S:....
T:OK.Let's see what he does.
(watch a video)
T:So the first question:Does Pinocchio follow the farm rules?
S:No,he doesn't.
T:What does Pinocchio do?
S:He picks the flowers.
S:He walks on the grass.
T:OK.Pinocchio does a lot of things on the farm.Let's see the first thing.
(说明:在学习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言语环境”,跟着主人公Pinocchio共同感受农场规则。开始,先让学生听Pinocchio到农场要做什么,农场里有什么,再过渡到Farm Rules的学习,然后问问学生喜欢的rule,顺带操练了农场中的规则,接着让学生猜猜Pinocchio可能在农场会做什么,其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勇敢创新,也是本课亮点所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勇敢地说出自己地奇思妙想,在“言语环境”下自然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片段二:
(watch a video)
T:What does Pinocchio do?
S:He litters.
(learn litter)
T:Here's a tongue twister for you.I can read it very quickly.Listen!
...
How many times can I read?
S:Six times.
T:Please practice by yourself.
S:...
T:Look!What is it?
S:It's the rubbish.
T:Where can you put the rubbish?
S:...
T:When we throw the rubbish in the bin.Here comes the rubbish bin.
(说明:这一部分为学生创设了实物语境。首先,我让学生对本课语篇带着一个问题做了整体感知,接着,学生们和主人公Pinocchio一起看他做的第一件事,先看视频,接着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了问答,这是学生对于农场规则方面的言语建构的初步认识,并在实物语境下学习词汇)
片段三:
T:Pinocchio litters on the farm.What else does he do?Let's see.
(see a picture)
T:This time,I want you to listen with two questions.What does Pinocchio do?How are the flowers?Get it?
S:Yes.
(watch a video)
T:What does Pinocchio do?
S:He picks the flowers.
T:How are the flowers?
S:They are beautiful.
T:So what can we say to Pinocchio?
S:Pinocchio,don't pick the flowers.
(说明:有了第一件事的老师问学生答,第二件事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去听,学生已对农场规则的描述有了一个初步的语言建构,到了第三件事,我的设计提升难度,让学生在言语环境下,自己针对图片去猜测回答)
片段四:
T:As for the last thing.I want you to watch a video.
(watch a video)
T:What does Pinocchio do this time?
S:He chases the animals.
T:Can we chase the animals?
S:No.
T:Now can you make a dialogue by yourself?
S:Yes.
T:Very good.You can look at the blackboard.
(说明:最后一件事的设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让学生自己来看完视频后编一个对话,此处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心观察,将看到的图片用英语描述,这里也同样体现了模拟言语环境的重要性,老师为学生创设,让学生敢于开口说)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所上内容是4A M4U1的第一课时,本课需要学生能通过学习文本Farm Rules,能综合使用所学句型谈一谈Old Mac Donlad的农场并说出一些农场规则。话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深受学生喜爱。
我的教学主张是:英语课堂教学中“言语环境”创设与应用,本堂课便是针对本人教学主张的实践课。
(一)动中“点”情——利用教材内容激活语境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总是从特定的背景中走出进入学习状态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者和周围的环境、人群之间的关系。针对小学生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喜欢活动、善于模仿、爱说、爱唱、爱表演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乐学情趣。
新的小学牛津英语教材从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特点之一是强调听说,从听说、读认、唱玩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蕴含着大量丰富的语境内容,为此我充分用好它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课堂生动有趣。唱跳乐起来,用好教材及师生共同收集的英语儿歌,增加语言学习趣味,语音的美感,同时用英语歌曲唱跳式问候替代传统问答式问候,让师生走得更近。复习旧知识时,我带领学生开展“听”“动”做起来的游戏。教授单词或新的句式时,我喜欢让学生“画”“猜”说起来。如在教学有关食物的单词时,就直接展示实物;在教学有关学习用品的单词时,就画出相应的简笔画。这样可以刺激学生大脑兴奋,感受英语,激发兴趣,提高热情,强化求知欲,形成深刻印象。在巩固时,我时常鼓励学生“编”“找”用起来。教材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因此,我鼓励学生给自己取英文名,组织交流并要求他们不仅在英语课堂上使用,在课外打招呼也尽可能多加使用,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口语练习的机会,且使他们身临其境。在单词教学中,我还抓了升降调和音标及元音发音等规律,让学生自我尝试,寻找规律,让教材语境发挥魅力。
(二)说中“燃”情——以互动表演进入语境
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在高密度训练后,让学生在竞争、表演、游戏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还可检查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经过教师与同学们的评价,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可以使英语知识向英语能力转化。通过表演,开展课堂教学,正是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可充分调动积极性,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本堂课中,我努力营造轻松有趣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多形式地互动,说开说足,让“趣说”贯穿整堂课。从daily talk引入英语歌曲激情演唱。学生们认识新朋友Pinocchio,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整体感知语篇。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言语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观看视频后,我以Pinocchio与Old Mac Donald作为主角,Pinocchio是否遵守Farm Rules作为主线,这很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阅读故事后要求学生能介绍Old Mac Donald的农场,并能讲解里面的一些农场规则。我从学生的思维模式上考虑,为学生创设了实物语境,让学生从“乱扔垃圾”的听读入手,并在实物语境中学习rbbish,rubbish bin等词汇,接着到第二部分“摘花”的带着问题听,再到第三部分根据标志猜测比诺曹做了什么,再到第四部分为学生创设了模拟语境,让学生自己编一个小对话,进行free talk,层层递进,学生也在过程中有一个语言建构的过程。然后让学生介绍农场并谈一谈农场规则。通过对农场的描述,更融入了情感性的文化教育,通过再构文本让学生感知:动物和植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是一家人。首先,在同一大的语境下,进行小语境的切换,而话题也在形式上不断推进。其次,在课堂中用好配乐让学生充分投入,感受韵味和美感,激发能读、会读、敢读、愿读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我还非常重视多形式地给每个孩子开口说的机会,用学生间的互动带动说的参与面和说的量,不仅关注到每个点还积极带动课堂氛围,点燃学生说的热情。
(三)学中“升”情——以拓展训练升华语境
如今的牛津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更丰富、更生活化的语言材料和主题,但那还不够,教材只能给我们展示教学、交流内容的一个点或一个面。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呈现更多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信息和材料。
在这一课的设计中,除了将重点词汇、句型教给学生,还向学生渗透西方农场文化,其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创设多样的、不同的,却有着一定联系的交流材料,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拓展语言交流的渠道。同时,对教学内容适当的拓展与延伸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通过故事的学习,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提升情感和品德教育。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这一方法扩展教学形式,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有很大帮助。
(宝钢新世纪学校 卿韦薇)
(三)案例三:指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趣味化教学
风姑娘送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期课改上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科学童话。文章用拟人的手法,写深秋季节,落叶飘零,动物们准备过冬的故事。以风姑娘送信为主线,介绍了燕子、松鼠、青蛙等动物们富有生趣的过冬方式,最后写人类加衣保暖准备过冬。学习本课,既可以了解秋季树叶枯落、秋风瑟瑟的时令特征,又可以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从而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汉语拼音的教学已初步完成,但必须不断地巩固。学生也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可由于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相对枯燥的识字教学会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并且不能集中注意力,需要创设情境,注重趣味识字。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姑、娘、送、信、落、叶、女、宝”8个生字,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
2.能通顺地朗读全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读出小动物及妈妈说话时的语气。
3.能模仿课文中的句子,根据图画的意思,用一二句通顺的话说说图中动物过冬的方法。
4.认识部首“宝盖头”。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宝、女、信、叶”。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8个生字,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教学难点: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读出小动物及妈妈说话时的语气。
2.能联系生活,看看图,说说大雁、蚂蚁、蛇这些动物接到风姑娘的信,会说些什么,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三、教学思路
(一)识字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趣味识字,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二)朗读能力的培养
1.正确读
读正确是朗读的基础。对一年级学生要求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
2.感情读
抓住小动物的不同特点以及当时的心情通过朗读正确地表达。
(三)听说能力的培养
1.句式训练
听完课文录音后,根据所给句式练习说话。
2.想象说话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仿照课文的二至五自然段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小文章。
四、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借助拼音,学习生字,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陈老师要送给大家什么礼物?(出示图片:信)
学习生字:信(小老师领读:前鼻音,记字形,找朋友)
看老师写(板书:信)自己在手心写
学习生字:送(读准平舌音)送信:(抽读)
看信,猜谜:
2.你们瞧,风姑娘知道我们小朋友那么棒,也赶来了。(出示图片:风姑娘)
板书:风姑娘(看老师写,注意书写笔顺)
学习生字:姑娘(拼拼音节、注意轻声)(开一组双轨小火车)。
这两个生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女字旁的字是由女转变而来的。女:对比,书空
(设计说明:“女、姑、娘”都是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女”与女字旁的字形结构特点,利用媒体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掌握生字。)
3.一起读:风姑娘 风姑娘去干什么?
4.揭示课题(34.风姑娘送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学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句子:呼,呼,呼,风姑娘去送信。(指名读,齐读)
过渡:风姑娘把什么当信?信又送给谁?
1.让我们一起来看动画,边看边思考:(出示小黑板:风姑娘把什么当信?信送给谁?)
2.我们先来说说,风姑娘把什么当信?
(出示句式:风姑娘把________当信。)
3.师:对呀!秋天到了,树叶慢慢地变黄了,落了,这就是“落叶”。(出示:落叶)
学习生字:落(三拼音)
学习生字:叶,(谁来编个顺口溜记住叶)开火车读词语。
落叶我们通常说一片落叶,跟老师读:一片落叶。
4.师:一片片落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秋风中飞舞。多美!那风姑娘又把这些落叶信送给了谁呢?生说,师贴图片。
(出示句式:风姑娘把什么当信,送给了谁。)
(设计说明:句式训练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很重要。根据教师给出的句式进行训练,有的放矢,同时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性地学习表达,了解凤姑娘给谁送信。)
5.看谁的本领大,能把两个问题连起来回答。(出示填空:风姑娘把________当信,送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指名交流。
(设计说明: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扎实做好句子的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6.出示填空:风姑娘把落叶当信,送给了燕子、松鼠、青蛙和小女孩的妈妈。
齐读句子。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过渡:那大家收到风姑娘的信,看了后说了些什么呢?
1.媒体出示:课文2—5节。
2.请学生轻声读读课文2—5节,找找它们说的话。读的时候,注意不加字,不漏字,读正确。
(我们先来学学燕子说的话)
(1)燕子:啊,秋天到了,我要到南方去。
谁来读句子,把句子读正确。(2人)
(设计说明:“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读正确,读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他的读都是以此读为基础。)
燕子收到信后,要飞到南方去,因为燕子是候鸟,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它们要急切地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想想,应该怎样读好这句句子(急切)
指名读、生生评议、小组赛读、师生赛读。
(设计说明:在理解了燕子的心情后,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激发朗读兴趣,这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剩下的三句话,请你和同桌一起选择喜欢的一句来读一读,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
(2)(松鼠的话)出示:啊,天气凉了,我要多采些松果藏起来。
松鼠为什么要采写松果呢?(外面的天冷了,食物多难找啊!赶快去采松果)指名读齐读。
(3)(青蛙的话)出示:啊,冬天快要到了,我要挖个地洞好冬眠。
(出示:冬眠)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冬眠的?(蛇、乌龟、蝙蝠、刺猬)冬天快要到了,得抓紧时间挖好地洞。男女生读(急切)。
(4)(妈妈的话)出示:啊,天快冷了,我要给宝宝准备几件过冬的衣服。
学习生字:宝(学习宝盖头,宝盖头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部首,一起来拼一拼,书空宝盖头)宝盖头的字还有那些?(宋、家、字、宇……)
孩子是妈妈的宝贝呀!快点准备好过冬的衣服。小组赛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师:风姑娘送信,是要给大家传递“冬天快要到了”的信息,让大家尽早做好准备。
它告诉燕子——到南方去。
它告诉松鼠——多藏些松果。
它告诉青蛙——挖个地洞,准备冬眠。
它告诉妈妈——准备过冬的衣服。
5.师生配合读(小朋友和陈老师一起合作,把风姑娘带给大家的信息读一读好吗?
风姑娘要告诉像燕子那样的候鸟,秋天到了——
风姑娘告诉松鼠,天气凉了——
风姑娘要告诉像青蛙这样喜欢冬眠的动物,冬天快要到了——
风姑娘还要告诉所有的妈妈,天快冷了,快给宝宝——
(设计说明:师生互动带来生生互动,学生兴致盎然,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是文中的小动物……有了这感情朗读,语文味就更浓了。)
(四)说话练习。
1.师:瞧!风姑娘又去送信了,大雁、蚂蚁、蛇也收到了风姑娘的信,想一想,这三个动物的过冬方式和课文中的谁是差不多的?它们又会说些什么呢?选一种动物,学着用课文中的语言自己轻声说一说。
2.出示句式:风姑娘送一片落叶给________,_______一看,说:“_______。”
3.交流。
(设计说明: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让学生仿照课文的二至五自然段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创作着属于自己小文章。这样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味就显现出来了。)
4.小结:冬天快到了,小动物们忙着做过冬的准备,它们有的飞到南方去过冬,有的储藏过冬的食物,还有的挖个地洞好冬眠,真是有趣极了。
(五)游戏巩固。描写生字。
过渡:小朋友,看,风姑娘也给我们送信来了,看看信上写着什么?
1.游戏:读读落叶信,复习带有生字的词语。
2.描写生字“宝”
看老师写,注意关键笔画,照样子写一写
(六)小结。
1.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读儿歌)
风姑娘去送信。
送的什么信?
送的落叶信。
信儿送给谁?
动物和人类。
秋天到,天气凉,
风儿吹,树叶飞。
提醒大伙儿早准备。
板书:
34.风姑娘送信
燕子 到南方去
松鼠 多藏些松果
青蛙 挖个地洞,准备冬眠
妈妈 准备过冬的衣服
五、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怎样彰显浓浓的语文味,让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更扎实有效?经过学习和反思,我认为,要真正实现“有味有效”的语文课,就必须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本来的味道。
趣味识字 激发自主识字能力
我在课堂上创设生动、快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课中,我发挥媒体的作用,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每个教学环节之中。课堂导入时,我出示了自己写给小朋友的一封信,引出生字“信”。老师范写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边板书边告诉学生“信”的含义——“一个人(单人旁)把要说的话(言)写下来告诉别人看”,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谈到“短信、微信、飞信”,这既让学生掌握了生字,又引发他们学习新知的欲望。教学生字“姑娘”时先出示音节(gūniang)指导学生读正确“娘”的轻声,接着我又通过媒体使“娘”在与“姑”合成一个词的移动过程中,将“娘”的声调去掉,使学生明白“姑娘”一词中“娘”字应读轻声,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调的变化,为准确朗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两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马上发现“姑”和“娘”都有一个共同的女字旁,联想到这和女性有关。随后出示“女”和“女字旁”让学生比较,学生个个瞪大眼睛,兴趣盎然,正确无误地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这加深了印象,为以后的写字、组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激情朗读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尽管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孩子,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反复读句、读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教学中,我把文中小动物和女孩妈妈说的话作为朗读的重点,分步进行朗读训练。读得也较有层次,先让学生读正确,接着让他们理解,再让他们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有感情地读,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只有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在理解的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渗透了动物过冬方式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先扶后放的做法,重点指导理解燕子说的话。随后让学生两人一组,从剩下的三句话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学生自己读,学生有选择性地读,这些方法都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在他们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借助拼音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我则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有效练习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填空题,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同,这两个问题是有一定梯度的。前一个照顾大多数学生,后一个让一些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好的学生有所发挥。
我们平时常说,学过了的东西就要会运用,只有会用才有价值,课文中学生了解到的只是一部分的自然知识,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让有余力的学生仿照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大雁们、蚂蚁们、蛇们这几种小动物接到风姑娘的信后会说什么?这一环节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在整篇课文中,我基于自己的教学主张“有味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设计,从而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体现了这一主张,课堂上学生爱学、乐学,从课堂和课后的反馈来看,较好地完成预期的目标。但是整节课还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学“姑娘”时,我说“姑”和“娘”合在一起表示小女孩的意思,所以都是女字旁。此时一个学生说:“姑、娘她们都是女的。”当时,我并没有注意,也没有肯定他。课后听课的老师指出,学生的话要注意倾听,学生想要表达的是“姑姑、娘娘”都是女的,所以她们是女字旁的。是呀,这就是一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倾听学生的回答,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点评。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能学得更多、更好而不断努力!
(宝钢新世纪学校 陈胤蓓)
(四)欣赏性教学,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我的太阳
教材分析:
《我的太阳》是上教版《美术》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变化的天空”中的一课。课程旨在让学生感受太阳的变化之美,进而运用点线与色彩表现自然之美。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欣赏、观察自然界的太阳形象,运用点线组合的表现方法,进行有关太阳作品的艺术创作。我结合教学主张“让美术欣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给予学生全面的欣赏教学,运用美术欣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充分融入主观情感,从而表现出具有个性的太阳主题。
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对太阳都有一定的认知,而且经常在作品中表现。但他们画的太阳往往显得简单化、模式化。如何使这一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不成为概念化的图示,力求突破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式。我通过有坡度的递进式欣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寻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借物联想,从观察太阳的变化,到欣赏太阳的造型,到创作自己心中的太阳,全景式赏析给学生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教学目标:
1.观察自然界中瞬息万变的太阳,感受太阳的不同形象,进而了解太阳的艺术造型特点,培养大胆创造想象中太阳的意识。
2.在欣赏与创作的过程中,发现运用圆形和点线的组合,表现不同表情、不同光芒太阳的方法,创作出不同太阳的形象。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激发热爱自然美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的正确认识,学会鉴赏美,进而创造美。
教学重点:用圆形和点线的组合,大胆表现心中的太阳形象。
教学难点:能够有创意地表现太阳的不同光芒和多变表情。
教学准备:
学具:勾线笔、油画棒、水彩笔、铅画纸、剪刀、固体胶。
教具:勾线笔、油画棒、水彩笔、铅画纸、剪刀、固体胶、范画、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用圆形和不同点线的组合,画出心中的太阳。
拓展层面:能够画出不同光芒、不同表情的太阳。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交流
1.出示与太阳有关的谜语,组织猜谜活动。
(圆圆大火球,天亮就上班;夏天躲着它,冬天盼着它)
2.交流谜底,出示课题:我的太阳。
3.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太阳的形象。
4.教师小结:太阳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条件。
【设计说明】美术教育的功能之一——认识,利用谜语导入新课,提炼学生对太阳的认识,引出学生对太阳的探究,注意到生活中太阳的重要性,为更主动细致地表现太阳的艺术形象打下基础。
二、赏析与尝试
1.欣赏录像中冉冉升起的太阳。
2.交流感受:眼睛看到了什么?心里想到了什么?
3.讨论太阳的表现形式:一般由太阳球体和太阳光芒组成。
4.教师示范画圆形的太阳球体,并通过了解太阳的体积,指导学生构图,把太阳画大。
5.出示板书:球体 大
6.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绘画太阳的球体。
7.欣赏动画:太阳的光芒,发现用不同的点线组合来表现太阳光芒的方法。
8.教师分步示范画:太阳的光芒,并通过了解太阳的温度,引导学生注意太阳的上色。
9.出示板书:光芒 多
10.欣赏教师范作:火焰光芒、柳树条光芒、棒棒糖光芒,体会通过点线的组合可以表现不同的太阳光芒。
11.赏析同龄人作品和书本上的作品,交流自己喜欢的太阳作品。
12.学生绘画太阳的光芒,教师点评。
【设计说明】欣赏录像中太阳喷薄而出的景象,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太阳的美好,为表现心中的太阳形象开启了想象之门。教师的示范,引领学生发现创作太阳光芒的方法;通过欣赏范作,了解不同的点线组合形成不同的太阳光芒;最后欣赏多媒体和课本中的同龄人作品,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
三、绘画与辅导
1.欣赏魔术“百变太阳”:慈祥的太阳公公、好奇的太阳宝宝、调皮的太阳弟弟,体会面部的不同特征以及拟人化的表情。
2.欣赏多媒体:多变的表情,学生模仿自己感兴趣的表情。
3.想一想:还能为太阳添画怎样的形象?
4.交流太阳的拟人化表情。
5.出示板书:表情 变
6.教师总结:太阳一般用圆形表现,太阳光芒可以用不同的点线组合;表情可以用不同的五官夸张表现。
7.明确作业要求:
①用圆形与点线组合,画出有创意的太阳。
②注意太阳表情的变化。
8.欣赏多彩的太阳:暖色调太阳、冷色调太阳、彩色太阳,体验不同色调的太阳带来的不同感受。
9.学生给太阳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0.学生创作,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创意并表扬。
【设计说明】先欣赏夸张的五官、拟人化的表情,再让学生模仿自己感兴趣的表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欣赏、自我体验,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有创意地表现太阳的表情时,灵感迸发,下笔轻松,创造出心中的太阳形象,也更加富有童趣。
四、展示与评价
1.创设情境:太阳系舞会。
2.制作太阳头饰,展示学生作品。
3.学生自评:说说自己作品中的太阳故事。
4.学生互评:交流对同学作品的欣赏感受。
5.评价内容:
①用圆形和点线表现太阳,并画出有创意的光芒。
②太阳表情的表现要有趣又生动。
③色彩鲜艳、明亮。
6.教师总评:鼓励学生的大胆表现。
【设计说明】欣赏同学的作品,并能结合本课的知识点进行点评,是对本课新知的复习巩固。并且,对美术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不仅使学生领会到了美,而且知道美在哪里,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美与鉴赏美的能力,并能积极运用到自己创作美的过程中去。
五、观赏与拓展
1.欣赏教师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有关太阳的作品。
2.观赏多媒体:太阳系景观。
【设计说明】通过欣赏教师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艺术作品如太阳神面具、仿金属太阳挂饰,知道了生活中随处都有美,我们可以用眼睛发现美、用双手创造美。欣赏天空景观,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将知识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创作出有关太阳主题的想象画。

【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主张是“让美术欣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美术欣赏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进而创造美。
*以学生为欣赏教学的主体
在课堂伊始,利用猜谜语导入太阳,简洁明了地切入主题,使学生快速参与、融入教学中。因为有生活基础,并且经常在作品中表现,所以学生对太阳已形成了思维定式,我运用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开拓想象空间。通过观看录像,学生直观地欣赏到太阳喷薄而出的景象,激发了学生表现太阳的情感。基于生活经验,欣赏教学使学生更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教会了他们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针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录像、音乐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爱看、想听、乐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
*以作品为欣赏教学的客体
本课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丰富充实欣赏教学。同龄人作品、教师范作、艺术家作品,还有自然景观图片,使学生全程体验视觉印象、经历视觉审美,感受视觉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为了全方位地展示学生的作品,我设计将太阳制作成头饰,佩戴在头上,原本平面的作品立即鲜活起来。我增加了学生走动的环节,让学生配合背景音乐《种太阳》,走出座位,唱唱跳跳,互相欣赏作品、交流,气氛更加活跃,欣赏的效果也更加积极主动。在进行全面的走动欣赏后,我让学生结合评价要求,秀一秀“我制作的太阳头饰”,评一评“你最喜欢的太阳头饰”,说一说“你发现的美”。将美术欣赏落实到学生本身、作品本体,并贯穿至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欣赏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以师生赏析为欣赏教学的载体
在教师示范画这一环节中,我习惯性地拿起黑色记号笔,开始画太阳。学生问我,为什么不用彩笔画太阳呢?是啊,本课绘画想象中的太阳的主题,不仅体现在光芒、表情等线条的创意上,也应体现在色彩的创新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绘画太阳,进一步开阔了学生自我表现、自主创意的空间,激发他们创作出更美的作品。
欣赏教学要贯穿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难点,不能老师包办,不能“一言堂”。欣赏教学应该是全过程的,更应该是全员参与的。师生一起欣赏、共同评析,才能相辅相成、教学相长。从欣赏自然界中的太阳到创作自己心中的太阳,从欣赏夸张多变的表情到模仿自己感兴趣的表情,从欣赏老师示范绘画到自己想象创作,从独立完成作品到走动赏析同学作品,教师的欣赏教学串联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生生互评与师生点评,更让欣赏教学落于实处,让美的教育从“点”到“面”、从“单色”到“复色”。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主张的灵活运用,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权宜应变、智慧生成的。当我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效探索,我们的课堂就少一分刻板,多一分精彩!
(宝钢新世纪学校 李 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