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核心概念解析
(一)“双案”
“双案”即学案与教案。本课题中的学案是以学生“学前”状态为基点,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以问题为载体,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构建新知为主旨,由师师(备课组乃至教研组教师)、师生共同制订的学习方案。本课题中的教案与学案呼应,不唯书、不唯师,将学生的学情分析纳入其中,顾及课堂的复杂多变,弹性预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案。
(二)“双案”联动
包含四个层面,即①编制理念的联动,师、生并重,“教”“学”并行,实现“教师主导、知识为本”与“学生主体、学法为要”的联动;②体例编制的联动,学案与教案的体例编写要呼应;③具体实施的联动,“以学定教、以学促教”;④实施成效的联动,“以教导学、教学相长”。
(三)“弹性预设”
“弹性预设”相对于传统课堂中的“刚性预设”而提出。弹性预设不仅体现于教学方案设计,也贯穿教学进程始末。课前,根据对学生具体学习状态与需求的调研,灵活、开放地预设教学目标、设计活动方案等;课中,顾及教学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预留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掘、激活、生成有意义的“资源”;课末,设计伸缩性强的作业或思考题,指引学生课后的延伸性学习。
(四)互动生成
“互动生成”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灌输而提出的,它倡导师师、师生、生生间实现多向交流,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彰显课堂的丰富性。具体言之,互动生成的具体环节有方案设计环节、教学过程始末和教学评价环节。互动生成的主体包含师生互动(1对1或1对多)、生生互动(学习小组内及学习小组间的互动)、师师互动(备课组教师的互动、教研组教师的互动甚至是一线教师与专家的互动)。互动生成的表现分为资源生成(出乎教师课前预期的课堂“意外”,不屏蔽,且视之为课堂资源)、过程生成(在开发课堂新资源的过程)、拓展生成(产生新问题、引发新思考、获得新体验、达成新认知等)。互动生成的特征为有向开放、交互反馈和集聚生成。
(五)“自主—合作”
本课题中的“自主—合作”涵盖三方面内容,一是指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唤醒教育自觉,形成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在教研组中合作互助,形成教研共同体;二是指师生依托学案,自主练习、互动反馈、学法指导等方面的自主—合作;三是指学生之间在完成学案、解决学案问题、课堂学习互动中的自主思考、合作学习、互助学习等。所谓“自主”既指教师在学案设计、教案调试、“弹性预设”等方面对教与学的个性化解读,也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所谓“合作”是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助,旨在通过合作构建和谐的同事情谊、师生情谊及同学情谊,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在“自主—合作”中,激发教师的研究欲、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同时拓展课堂的内涵,提升学习品质、提高学业成就,实现育人与教学中师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