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案”联动的研究

三、关于“双案”联动的研究

(一)“双案”联动的具体实施

“双案”联动与“弹性预设—互动生成”相辅相成,即“双案”联动为“弹性预设—互动生成”夯实基础,“弹性预设—互动生成”则是“双案”联动效能发挥的外在表征,这是我校市级课题研究的难点。称之为难点,原因有二,既要从文本上看出学案与教案的联动之处,还要在课堂流程中将二者的联动予以呈现。为此,除了上文中学案与教案某些板块设计上的呼应外,为实现“双案”设计上的衔接,我校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具体如下:

1.案例背景

“双案”如何联动是我校市级课题《基于“双案”联动的“弹性预设—互动生成”课堂实践研究》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笔者依托“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课例研究,思考设计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学案,并从如何实现学案与教案的联动、层层落实知识进行了尝试。

2.学案设计说明

我校研究的学案主要由以下五个板块组成,即预习目标、重、难点,温故知新,新知导学,学以致用,学有所思。笔者以“新知导学”板块为例,阐释学案设计的理念与意图。

【新知导学】

1.试试看:

(1)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乘方的意义做下面一组题:

①23×24=(2×2×2)×(2×2×2×2)=2 

②53×5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③a3·a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2)根据上面的规律,请以幂的形式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2.猜一猜:当m,n为正整数时,

观察上面式子最左端和最右端,你发现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想探究它们之间怎样的运算规律?

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公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分析】在以往学案的设计中,在“新知导学”这部分的设计中概念、定义、定理往往直接让学生填空,思考性不强,学生不一定理解概念的获得,只要会用公式就行,这样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地操作,缺乏创新性的思考。教师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初步翻阅教材,了解教材内容,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不断挖掘他们自己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设计一份好的预习作业有助于他们进行课前预习,能使得他们预习有法可寻、有路可走,预习的结果有据可查。这节课在“新知导学”设计中强调了公式的获得、概念的获得的过程,让学生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中通过获得公式,体会获得新知的成就感,使学生理解学案上的问题在教材中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预习的目的不是照抄书上的概念,套用公式,而是理解教材内容,内化为自身所需要的知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观察、分析、归纳、识记,学生的自学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

3.“双案”衔接的尝试

针对学案中对学生暴露问题的反馈,笔者根据涉及的知识点设计六个问题(如下所示),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继续分组讨论,进一步细化学案,完善设计,在新课导入环节加以运用。

1.an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指数n表示什么数?

2.你一定能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吗?能再推导给老师看吗?你能用文字表述吗?老师会请你回答。

3.公式中的a表示什么?指数m、n表示什么?

4.在公式中,同底数幂只有两个幂相乘,是不是仅限于两个?可以多吗?如果多,结论还成立吗?请你推导。

5.学案中公式的推导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公式的应用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6.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可以反过来用吗?如果可以,学案中哪一题体现了公式的逆用?

另外,你在预习时,遇到了什么困惑吗?特别对于学案中的基础练习的第三题,你能解决吗?

【设计分析】该设计中我始终把预习中“新知导学”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以期保持“双案”联动。随着所设计问题的逐步推进和深化,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强度不断加大,教学内容得以解决。由此,学生学习障碍被解决,在对概念、公式理解透彻的基础上,随后围绕公式的题组练习中,对各种题型迎刃而解,为课堂高效奠定基础。

4.“双案”联动的落实

课堂实录:

片段1:an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指数n表示什么数?

师:上述问题中a表示什么?

生1:我认为是单项式。

师追问:只能表示单项式吗?还能表示其他吗?

生2:在前面幂的内容里我们刚学过,a除了表示单项式以外,还可以表示多项式、数。

师:回答得很好,对问题的考虑很全面,那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中的a又表示什么?

全体学生积极抢答:数、单项式、多项式。

片段2:预习学案中公式的推导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公式的应用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生1:我认为公式推导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公式应用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师:你回答得太好了!

【设计分析】学生预习时总会碰到预习不到位和理解不了的知识点,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好课前充分的预设,把预习学案和教材内容更进一步整合,对同底数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进一步的拓展,同时教师大胆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只是点拨而已。在学生积极、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智慧被燃起,教师不断巡视,不断给学生积极、鼓励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状态,使他们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中,从而提升了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本,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寻找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节选自刘娟:《“双案”在〈同底数幂乘法〉一课中有效联动的实践研究》)

综上,基于执教教师的良苦用心,通过“双案”联动的有效衔接,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践研究表明,“双案”联动在以下三个方面受益匪浅。其一,学生思维有效性得以提升。由于学案设计的问题均是老师在一次次的集体备课中研讨而得,有其思考价值性和针对性,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对学生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性明显提高。其二,学生瞬时反应状态得以改善。由于课堂新知内容前移,留给课堂的学生练习时间较多,学生的思维难度和强度加强,学生思考问题的瞬时反应较快,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的速度、解题都得到提高,课堂效率也因此而提高。其三,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如何预习,如何了解每节课的重难点,如何自主学习。

在探索如何使“双案”联动外显化方面,我们也尝试探究“双案”联动下的课堂流程,以期构建富有我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文,以李晓美老师执教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课为例,具体呈现课堂执教的过程。

第一环节:学案反馈,感知新知

师: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生1: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2:邻角互补。

生3: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师:通过预习,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什么知识?

生:矩形的性质。

【分析】这一环节实施下来,效果与教师预期的一致。经过学生的完善,就能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及对称性四个方面分别叙述,这与学案中的再次引导密不可分,也表明了学生在独自梳理知识过程中,智慧得到了启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以发展。

第二环节:多元互动,共探新知

师:矩形的性质从哪些角度去研究?矩形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如何推导?

生1:矩形的性质也应从边、角、对角线及对称性四个方面研究。

师:接下来我们四人一组进行研究,并归纳出矩形的性质。同时要想清楚是怎样得出的结论。

生:分组研究。

(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气氛非常高涨)

师:接下来是小组汇报研究结果。先说矩形的性质,再说理由。

生1:矩形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它还具有两个特点: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生2:矩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2条。

师:好在哪里?

生:因为矩形也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有的性质,矩形也一定具备,所以有些性质不必重复叙述。

【分析】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是一处“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至终让学生自己动脑发现规律,动口说出自己的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并非纯粹的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一环节,我增加了小组交流,共同梳理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情境中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准确的知识结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效表达自己的看法,认真倾听、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的能力,更好地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使自己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第三环节:尝试解决,内化新知

例题(学生尝试解决)

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已知∠AOD=120°,AB=4 cm,求:AC、BD的长。

(全班同学思考2分钟。)

生:由∠AOD=120°,得∠AOB=60°,再由矩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可证△AOB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O=BO=AB=4,所以AC=BD=8 cm。

生:(板书)

生:(纠正书写不规范的地方)

师生共同总结。

生:(纠正学案中的错题)

师:(检查,答疑)

师:布置课堂练习。(学案后面的练习)先思考,再说思路,达成共识再书写。(本节课学生的做题质量很高,只是个别地方的书写要强调一下)

【分析】这一环节采用先由学生尝试解决,到黑板书写,再由师生共同评价,找问题,提醒学生注意点,在每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及时进行小结,合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体来说,本节课通过学生预习,在课前对这节课有了一定的感悟,课中又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合作交流,学生经历感知、体验,发现,自己去归纳,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在课堂中能力的升华。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主动参与,加上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等师生互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评价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第四环节:交流收获,深化新知

师: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生:学生小结。(两个学生共同补充完整)

【分析】这一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可喜的是,学生不仅总结了知识点上的收获,又总结出了学法上的收获,学会了类比的思想,而且能同预习前后及上完课的收获进行对比。这个收获体现了学生的有意识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尝试践行探索“双案”联动下的课堂流程之际,李晓美老师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道出了一线教师对“双案”联动的理解与感悟:

经过实践,我认为采用“双案”联动的模式,经过以下课堂教学流程,即学案反馈,感知新知;多元互动,共探新知;尝试解决,内化新知;交流收获,深化新知,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能更为主动和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对于数学课的教学来说,由于理科的内容着重于概念明确,步骤清晰,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教师在学案中更多地设疑和引导,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的预习及预习后的反馈,以便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环节,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另外,在课堂上还要注意既不能为了制造课堂热闹的气氛,将知识简单转化为游戏的形式放手给学生,也不要对学生不放心,教师代替学生得出结论;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还要合理分配好自我解答和合作交流的时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以上节选自李晓美:《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例,初探“双案”联动下的课堂流程》)

(二)“双案”联动的反思

“双案”联动是我校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它突破了现有学案与教案单方面的研究,二者有机整合,在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方面都不无裨益。

1.以“研”促“教”,做扎实的研究者

当下,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为众人所知。要将课题研究的理念植入教师头脑之中,渗透在教学常规之中,实属不易。在我校课题研究推进中,我们采用化整为零的研究策略,从课题的关键词入手,设计研究点,逐步突破。在突破“双案”联动这个研究点时,我们分两步走,一是转换教师理念,即“以学定教,两案并举”;二是带领教师研究如何将“双案”联动外显化。基于该认识,我校教师一方面必须在新授课之前,既要完成学案、教案的设计,还要完成学案反馈后教案的灵活调试;另一方面,在课堂流程上还应研究关注学案与教案的衔接、渗透与贯通。三年来,我们的老师经历了从茫然无措到从容面对,从痛苦纠结到淡然接受,从中途放弃到毅然坚持,从畏首畏尾到果敢前行,恰是由于这一扎实的研究过程,打造了一批扎实的研究者,教师经历了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身”,课堂经历了从循规蹈矩到亮点纷呈的蜕变。

2.“教”“学”联动,切实惠及学习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领路人,教师的提升势必将惠及学生的发展。“双案”联动其实就是“教”与“学”的联动,从理念上言之,彰显了“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教学相长”的思想;从行为上言之,既体现了师者“传道授业”专业上的提升,也展示了师者“求新求变”职业上追求;从情感上言之,师道尊严不在高不可及,而在于师与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情谊俯仰可见;从效能上看,教师学科素养内涵得以充实,学生学习经历得以丰富,教与学的效能得以提升,课堂面貌焕然一新,课堂成为孩子知识习得之处、习惯养成之所、人格发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