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施过程

三、实施过程

具体实施过程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一)酝酿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2年1月)

1.全方位,明现状

秉承课题“基于教学、融于教学、指导教学”的理念,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领导,深入教师一线教学,观察原生态课堂面貌,通过问卷调查、师师访谈、师生访谈等形式,全方位采集信息、深入思考、凸显问题,全面准确地了解我校教育教学现状,以确保课题有的放矢地开展。

2.多角度,理思路

以学案为载体,以预习环节为突破,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完善思路,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学案”延伸至“双案”(学案、教案)联动;从“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到“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从宏观地勾勒教学愿景到微观地构建“弹性预设—互动生成”的课堂,研究思路日渐明晰。

(二)启动研究阶段(2012年2月—2012年12月)

1.理论先行,思考跟进

利用上海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料及“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的电子资源,启动并完成资料搜集、情报综述工作;基于理论引导,联系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课题论证方案;认真参与课题申报工作,及时采纳专家建议,确保课题方案的成功申请。

2.一组先行,多组联动

基于六、七年级数学组教师的实践尝试,调动整个数学组率先启动课题研究;再由试点学科,逐渐向语文、英语、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等学科扩展;进而使各学科组交流实践研究的经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组联动。

3.骨干先行,全员参与

依托我校学科专业委员会这一学术团队,会员率先参与课题研究,完成子课题的申报、论证、立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思考,影响并带动其他教师参与课题实践研究,形成全员参与的研究格局。

4.案例先行,经验积累

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不断完善“双案”的体例编制、深入思考“双案”联动的策略、积极探索“双案”的内在关联;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阵地,在实践中感悟、在反思中改进、在探索中提升。

(三)完善调整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

1.完善思考,主线初定

基于实践研究的得失,通过理论学习提升、课题组成员群策群力,及时调整完善研究思路,夯实研究主线,通过开设讲座、交流会议等形式,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2.“双案”联动,体例初明

以学案引动教案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精心备课,认真编写学案教案,从备课中到教研组,定期研讨“双案”体例的编制,力争科学、可行。

3.创新课型,模式初成

依托课堂教学,认真总结提炼由“双案”联动触发的课堂教学环节的变化,及时归纳由之而生的新资源、新策略、新感悟,积极探索“弹性预设—互动生成型”课堂的流程,并使之初具雏形。

4.凝练经验,特色初现

基于实践研究,凝练经验,积淀智慧,个别学科优势凸显,某些教师能力趋强,一批学生脱颖而出,学校教育充满活力……总之,课题研究的显性价值初现。

(四)深入推进阶段(2014年1月—2015年1月)

1.教学相长,面貌更新

以课题研究引领课堂实践,以课堂实践丰富研究内涵,“教”“研”“学”三维互动,构建“弹性预设—互动生成”的课堂,以期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2.行动主动,文化自觉

从“要我研究”到“我要研究”,从“公开课展示”到“家常课落实”,从“任务驱动写文章”到“随时提笔写感悟”……在浓郁的科研氛围中,使教师由行动自觉转变为文化自觉。

(五)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

1.铸就品牌,特色凸显

通过课题研究打造精品课堂,铸就两至三个品牌学科、成熟一批年轻教师、培养一批名师,使“弹性预设—互动生成”的课堂惠及在校师生。

2.升华认识,成果提炼

围绕课题,召开各级各类研讨活动,鼓励同学科教师群策群力,归纳提炼学科研究成功经验,撰写一批教学案例,推出一批精品课堂;科研室协助课题领衔人施忠明校长提炼课题成果,完成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