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优质”探寻方案的初步确立

三、“新优质”探寻方案的初步确立

多线协作的规划为学校“新优质”提供了全方面的支持,在系统的问题分析与方向展望基础上,学校牢牢抓住“教师、教学、教研”的生命线,分“三步曲”初步确立了“新优质”探寻方案。

新思想 优策略 质卓越——“新优质”探寻方案

2011年岁末,我校有幸加盟“上海市新优质推进项目”。迄今,怀揣着对教育梦想的憧憬,“打破常规,更新思想;挑战自我,优化策略;提升品质,追求卓越”已成为新世纪学校行走于“新优质”路上的精神导向。回首来路,从对“新优质”的懵懵懂懂,到专家点拨后的振聋发聩;从探寻“新优质”的山重水复,到开展“特色学科建设”的柳暗花明,一波三折,颇具回味。下面,我将与在座分享我们探寻“新优质之路”的历程。

一、感悟“新优质”之精神

“新优质”是贯彻落实国家及上海市规划纲要精神,实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和质量评价标准转型之选。“新优质”是对当下具有较强竞争性的教育体制的审视与反思,表达了对教育民主、公平、均衡发展的诉求。结合系列培训学习及我校的实际探索,我认为“新优质”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反思“应试教育”短视行为,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其二,批判“教学功利”浮躁心态,倡导多元培养模式;其三,冲击“教材至上”惯性思维,提升课程开发力度;其四,突破“论资排辈”既有定位,激励学校转型发展。

二、探寻“新优质”之所在

如果说参与“上海市新优质推进项目”的43所学校是上海市教育田野上的43朵花,那么探寻学校“新优质”之所在则是探寻奇葩绽放之所在。为此,我校行政人员携全体教工,群策群力,共同探寻我校“新优质”之所在。其历程,姑且用“三步曲”称之。

第一步:苦练内功——寻找学校“最近发展区”

2011年年底,我参加上海市教委组织的“新优质学校”校长培训,并利用寒假,对我校已有优势及发展空间做进一步梳理,力求寻找学校最近发展区,并于寒假后开学第一天,向全校教工开设培训讲座,以期形成共识,谋求发展。

已有优势:

(1)已形成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研修体制,并取得显著成效。我校从个体研修、团队研修、区域研修三个层面多举并行,助推教师专业发展。迄今,各教研组已形成丰富多元的教研模式,且在市、区级优秀教研组评比中获得佳绩;师资队伍建设呈现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2)已打造适应我校特点的学科专业委员会,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以“自由生培养”“中、小学衔接”为核心项目,以师徒带教、教学论坛等任务驱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

(3)已形成契合我校转型发展的新办学理念,并形成学校精神方向标。以“修礼仪之道,塑严谨之风,强健美之体,育创新之才”为新办学理念,以“办一所礼仪之风畅行、教学质量上乘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办学目标,以“培养知礼善学、乐群尚美的人”为培养目标,以“气正爱满 慎思笃行”为校训,以“尚德、精业”为教风,以“厚基、明理”为学风。办学新理念淡化了教育的功利性,从塑造“人”的角度出发,对师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发展予以新的诠释。

发展方向:

(1)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仍受“应试教育”的羁绊,“减负增效”“课堂增值”策略有待进一步探究完善。

(2)当前学校生源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瓶颈分析存在外部归因倾向,在如何正视学生差异、树立资源意识、挖掘开发学生潜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步:大胆剖析——全面展示学校条线工作

2月29日,市“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组领导专家一行莅临我校。项目组以“思变求新,创优品质”为主题,从学校学术团队的构建、办学理念的更新、龙头课题的推进、礼仪教育的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大胆剖析,为与会来宾全景式地展现了学校发展面貌。与会者充分肯定了我校扎实的基础工作,还从梳理学校历史发展渊源、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的策略、教育立意应高瞻远瞩等方面着重提出开展特色学科建设。与会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激励我们进一步寻求“新优质”之路。

第三步:目标聚焦——规划“学科特色建设”

环绕学科特色建设还是特色学科建设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经过理论评析与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科建设中的“特色”必须符合教育均衡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原则,而不是为了特色而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依托学科特色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为主题,我校明确了“新优质学校”发展的方向,这就意味着每门学科都应该以其特色——高品质,促进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学科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致力学科建设,通过构建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打造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开发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打造各门高品质学科吸引学生、培养多元多样的学习方式、营造乐学善思的校园文化等,可以提升我校的办学品质。据此,从学科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建设、学科团队建设、学科课题研究四个维度上的做深做透、做好上凸显特色,从宏观的实施路径到微观的具体举措对学科特色做了合理的阐释。“学科特色建设”作为我校“新优质”之所在,增强了我们开展学科特色建设的信心,激励我们进一步寻求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三、开发“新优质”之路径

在探寻“新优质”路径过程中,我们坚持了从四个维度与一个保障上实践,并重新规划。

(1)学科课程建设:

选取切入点,倡导教师小切口、深挖掘;

具体实施中,倡导教师小步伐、稳推进;

成果提炼时,倡导教师小细节、勤积累;

课程编制时,倡导教师小而精、重实效。

(2)学科教学:

鼓励教师提炼“教学主张”,锻造教师的教学风格;

依托学校龙头课题《基于“双案”联动的“弹性预设—互动生成”课堂实践研究》,彰显教与学、师与生双边联动的特色;

进一步提炼“资优生培养”“中小学衔接”的特色之处。

(3)学科团队:

依托学科专业委员会,发挥教研组长引导力,从特色学科建设的理念建构力、发展决策力、活动策划力、资源开发力、团队组织力、课程创新力、课题研究力等方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准。

(4)学科研究:

为保障学科特色的方向正确,以及学科特色主题的合理,必须开展学科课题研究或项目实践,在研究中把握学科特色建设的规律,在学科特色建设的规律指引下实践。各学科组确定课题与项目,并组织实施。

其次,从学校层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跟进。一是,学校成立学校“学科特色建设”项目组(见表①)。二是,学校积极动员各学科群策群力,寻找突破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方案。三是,基于各学科建设规划方案,学校将从整体上宏观构架学科建设方案。四是,出台相关评估细则(见表②)、《宝钢新世纪学校学科特色建设方案》《宝钢新世纪学校“学科特色建设”项目组分工职责表》《宝钢新世纪学校“学科专业委员会”成员职责条例》《宝钢新世纪学校“学科特色建设”奖励明细表》《宝钢新世纪学校“学科特色建设”规划方案》及具体学科相关规划方案等规章条例,并以学期为单位,为每个学科组拨发一定的研究经费,并就具体实践研究中教师的需求校方给予鼎力支持,为“学科特色建设”保驾护航。

表① 宝钢新世纪学校“学科特色建设”项目组

表② 宝钢新世纪学校“学科特色建设”评估细则(讨论稿)

这份“施工图”极大地激发了学校与教师做出改变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开始形成一种自上而下规划发展方向、自下而上撬动变革的氛围。在之后近十年的发展中,学校在管理模式的转型、课程体系的重构、学科建设的精致、教师发展的唤醒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获得极大提升,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社会认同都取得重要发展,真正在行动中体现了“走向新优质”。

【注释】

[1]赵月,朱宁波,刘杨.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26):1—3.

[2]张华.论课程领导[J].教育发展研究,2014(2):1—9.

[3]郑先俐,靳玉乐.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99—103.

[4]王月芬,徐淀芳.学校课程计划与课程领导力的实现——基于上海的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6—52.

[5]丁锐.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2(12):102—107.

[6]刘启迪.深化课程改革与校长课程领导力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3—4.

[7]刘启迪.深化课程改革与校长课程领导力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3—4.

[8]丁锐.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2(12):102—107.

[9]王永丽.中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6—17.

[10]宋艳梅.西部农村地区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0(3):143—145.

[11]赵月,朱宁波,刘杨.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26):1—3.

[12]赵月,朱小波,刘杨.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26):1—3.

[13]王钦,郑友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程领导力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