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策略形成对应关系

一、问题—解决策略形成对应关系

围绕着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学校确立了“科研引领学校变革”的整体思路,对应课程建构、教学转型、教师发展、学校管理、科研激励等方面,形成了多线协作的规划。

(一)课堂教学制度

我校以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在课题研讨交流会、行政会议、教研组会议、备课组会议等不同层面进行探讨与交流,最终确定了“弹性预设—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

“弹性预设”体现的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学生的学情设计弹性的预设方案,即在预设时要考虑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如何留给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空间。

“互动生成”指的是在课堂中教师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目前,“弹性预设—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制度让教师在备课上更加精细化,更以学生为本,而学生在课堂上也更加敢于提出问题,课堂在互动中促进了学习的有序和高效。

(二)教育科研制度

我校围绕着课题内容,以研训室为主导,各学科教研组为核心,制订了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确立了校教育科研制度。

1.研训室层面

研训室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开展了各项教育科研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在课题确立之前,研训室组织各年级、各学科开展教学问题探讨主题活动,鼓励广大教师畅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问题中发现课题研究的切入口。课题确立初期,研训室开展了“如何撰写开题报告”“情报综述的撰写方法”等系列讲座,加深教师们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认识。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研训室组织各教研组开展大量与课题主题相关的听课评课活动,并搜集相关案例,意在让科研与实践相结合,避免课题研究的泡沫化。在即将结题之际,研训室召开了结题汇报会议,征求各学科教研组对完善课题的意见和建议。

2.教研组层面

教研组是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各教研组在研训室干部的带领下,开展了以下活动:第一,集思广益,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第二,参加课题研讨会议,学习教育科研的理论性知识;第三,组织开展与课题相关的实践课开课、磨课、评课活动,并完成相关案例的撰写;第四,在结题会议上,对课题的完善出谋献策。

(三)教师培养制度

在研训室的组织统筹、教研组的积极配合下,课题研究得以有序推进,而学校的教育科研制度逐步趋于完善和优化。为培养青年教师、实现学校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我校校长书记的支持下,研训室统筹策划,于2013年11月25日正式成立青年教师“新竹社”,“新竹”青年教师社团一共有19人,他们均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良好的教学素养,敢于展示自我,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潜质。学校从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两方面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立足点,也能为青年教师自己做课题研究奠定实践基础。“新竹社”以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素养为出发点,开展了“名师进课堂”活动,开设了若干节骨干教师展示课和名师经验分享会,以榜样的力量鼓励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完善自己的课堂。此外,“新竹社”每月开展新教师师徒结对公开课活动,为新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并通过评课说课活动让新教师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其扬长避短,逐渐进步。部分青年教师还开设了与课题相关的实践课,在课堂实践中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

2.教育科研

学校注重对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新竹社”社长的组织统筹下,社团开展了课题撰写主题讲座,引导青年教师在主课题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子课题,选择可行的、具体的某一点进行子课题的研究,尝试为子课题撰写开题报告。在研训室领导的帮助指导下,青年教师们对自己的开题报告做出修改改进,并制订子课题研究计划。

学校抱着“青年教师决定着学校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以“新竹社”为载体,以培养出教学、科研双发展的新世纪优秀教师为目标,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推动着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长期激励制度

为了使更多教师能够参与到课题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学校建立了有关激励制度,从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环境激励三方面激励教师。具体情况如下:

1.目标激励

目标任务是教师行为的风向标。学校设置了具体可行并有一定难度的目标任务激励教师明确自己的科研发展目标。

研训室组织了全校性的教育科研读书征文活动,鼓励教师要主动学习,提升自我教育科研修养,在读书的过程中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为课题研究提供养分。此外,学校还设置了围绕课题的晒课评课以及案例撰写任务,激励教师注重实践,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目标任务的激励下,教师们对教育科研的认识逐渐加深,看到了自己事业发展的前景并获得了个人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从而强化了目标激励的效果。

2.精神激励

为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充分肯定教师在教育科研上取得的成绩,我校通过多种途径对优秀教师进行精神激励。

其一,尊重人才,在课题研讨会上表扬激励在课题实践课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并为其颁发奖项和荣誉称号。

其二,关心支持教师科研素质的发展。校行政领导干部积极参加各教育组开展的课题实践课,对教师的表现给予肯定。在课题研讨会上了解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为其出谋划策。

3.环境激励

我校为广大教师做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必要的硬件设施。

其一,在行政领导的带领下,教研组长统筹安排听课评课和课题研讨会,各教研组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学校也为各教研组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在学校的课题研究展示会上,各教研组代表分享了课题研究中的收获与反思

其二,学校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研究资料和网上图书资源,对优秀教师的实践课进行了录像,作为影像资料保存,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科研兴校”理念的引领下,我校制订了“弹性预设—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制度;以研训室为主导,各学科教研组为核心的校教育科研制度;以“新竹社”为载体,以培养出教学、科研双发展优秀青年教师为目标的教师培养制度和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激励制度。综上所述,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学校制度的日益完善。

(五)学校管理制度

有效的管理制度是课题扎实推进的重要保障。在课题推进过程中,与常规校长“包打天下”的认知不同,我们吸纳西方分布式领导的管理理念。分布式领导思想认为,校长的第一要务并不是直接改进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而是树立目标、培养文化、发展具有共享价值观的学习共同体,而后通过分布于组织中各个工作团队的领导“流”,来改进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相较之下,教师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学科专业知识,而且常年植根一线,真正了解学校课堂改革及自身发展之需求。

为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落实分布式领导这一民主管理制度,自上而下放权。校长是课题领衔人,但不是唯一领导者,以期打破行政藩篱、骨干与非骨干的界限,全员动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具体做法如下:加强教研组同学科教师的对话交流,树立人人平等、智慧共享的意识。教研组层面,围绕课题推进中暴露的问题或延伸的新思考,群策群力确定研究主题。备课组层面,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聚焦研究主题,寻找相关突破点,以此进行教案设计,并由同年级组两到三位老师开展同课异构。最后,教研组再次开展研讨,总结提炼成败得失,思考商议下阶段推进的主题。这种教学与研讨的方式已形成我校校本研修的特色,激励着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