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演绎

二、演绎

(一)课前严选主题,精心设计课堂

1.发现问题:开展组内调研,明确问题导向

《牛津英语》教材已经在初中全面铺开,教材语篇以阅读为主,然而在纸笔测验中学生阅读得分并不理想。因此,校英语专业委员会核心骨干教师合作研发《英语教师课堂阅读教学问题调研问卷》(见表15),组织一线教师填写。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成熟有效和有待商榷的做法,老师们也就自己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了罗列。

表15 阅读教学问题调研问卷

表16 参加调研的一线教师遇到的困惑与问题

续表

调研问卷的填写激发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要善于观察课堂,品味教学,从日常教学中培养和锻炼自己对教学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全方位审视自己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高品质的教学问题。

2.确立主题:梳理问题类别,聚焦核心研点

对以上问题进行进一步梳理,发现问题3、4、6、9、10、13、15指向教师教学策略,问题1、2、11、12、14、16指向教师教学方法,问题5、7、8既指向教学策略,也指向教学方法。综上,教师在国家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缺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和阅读教学方法指导。他们更侧重于语篇的分析理解、翻译,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而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了有规划地落实国家校本课程,校专业委员会基于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结合年级的梯度性、阅读的规律性、教材的承接性和学习的衔接性归类出四个维度。

表17 课堂教学的四个维度

以上四个维度是就教师群体对课堂教学的个性思考和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统筹规划的高度提炼,他们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而每个维度就是教研组的研究主题。

以上主题是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而这恰巧符合项目的特征。同时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有效,我们将四个主题以四个微项目的形式落实,分配至各备课组。

3.制订方案:寻找理论支撑,落实研究要点

微项目的落实并非闭门造车,在制订方案前,我们有针对性地学习了教育教学专著,例如《构建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机制建设新途径》《英语教学方法论》《英语教学最需要什么》《英语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方式的变革》《自主阅读》,避免了盲目性,为落实备课组的微项目提供理论依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们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不断研讨,更新教育观念,以期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教研组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将理论展开和细化,制订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案。

以八年级备课组为例,老师们发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多以教师为主导的问题,忽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理论学习,教师发现注重教学策略之梯度性和关联性、教学方法之多样性和拓展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进一步细化研究方向后,八年级备课组尝试通过泛读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并制订相关研究方案。

表18 微项目研究方案

续表

在这个制订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意义,进一步明晰了它的价值;我们制订研究目标,完善研究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方案研究;我们确立研究步骤,使得项目有序列化的、环环相扣地稳步推进;我们进行人员分工,分布式领导,调动教师积极性,从个体到团队,提升效能、优化品质,为优化我校英语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二)课中细致观察,及时记录评析

1.开展讲座:明晰研究点,确立观课点

为更好地实施项目设计方案,我们分两步走。第一步,以微讲座为载体,进一步细化项目研究的内容,分阶段推进。第二步,基于微讲座的学习,开发我们的《课堂活动观察表》,为落实微项目循证研究提供可观、可测的工具。

表19 课堂活动观察表

以八年级组曹磊老师的《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一课为例,该备课组在六年级时研究阅读兴趣的培养,七年级时则注重研究阅读策略,到了八年级研究利用泛读阅读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这些研究都是有梯度的、一脉相承的。在教研组展示课前,曹磊老师所在的八年级备课组进行反复试教、磨课,再将最精华的部分以微讲座的形式展现到大家面前。基于此,教研组经过讨论制订《课堂活动观察表》,将课堂观察点并分配至各备课组。

2.课堂实践:分点观课,全面评析

为了确保微项目落实到位,英语教研组深入课堂,确立观课点,分工观课。

表20 微项目落实

这里的课堂观察不是简单地听课,而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在多次进行分点观课后,教研组内已逐步形成一种课堂观察机制,每个人都参与到教学研究中与教学观察实践中,营造了“人人都是课程领导者”的氛围。

(三)课后讨论分析,重在总结推进

课后,教研组实行了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的教研活动,教师们再次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课堂设计是否切合主题、达到既定效果。研讨结束后,全组教师填写《微项目研讨反馈表》,聚焦本课的成效、不足和改进措施,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得到有效发展。

表21 微项目研讨反馈表

听过曹磊老师的课后,我们反思总结,提炼经验。就“问题链”的梯度性而言,在学生阅读完整语篇后,教师巧设三个问题:你从本篇文章中了解了哪些信息?什么最令你印象深刻?读完文章之后还有什么困惑?这三个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就单元设计的关联性而言,本单元第一课时Reading,学生学会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第二课时Listening,学生了解建筑材料、高度、时间等相关内容。在前两课时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可以将旧知运用到新知比萨斜塔的学习过程中。就阅读方法的多样性而言,教师可指导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方法,例如预测、略读、寻读、细读等,通过长期的定量阅读输入,学生逐步从“无目的的读”到“自主阅读”。就思维品质的拓展性而言,教师设计让学生思考文章中有关实验的描写是否必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勇于质疑作者,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由此,我校英语组形成了稳定、完整的活动流程,展现了思考、论证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从内涵到深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全体教师紧紧围绕研修主题,通过问题捕捉,明确问题导向;通过分布式领导,落实人员分工;通过理论学习,寻找制订方案的依据;通过开展微讲座,寻找问题答案;通过课堂实践,检验教学效果;通过工具开发,提供实证依据;通过座谈讨论,相互碰撞升华。我们英语团队的每一位老师就像辛勤的农夫,通过一次次的精耕细作,用自己的“匠心”培育着“英语教研”这片土壤,期待每一个微项目都能茁壮成长!

综上,微项目循证研究是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而形成的,也在不断地实践研究中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得到高效发展,为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它也必将更有效地提升我校教研活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