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分布式领导力的主体结构

二、学校分布式领导力的主体结构

“当前中小学学校领导力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不少关于学校领导力的论述与实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学校领导力上。一提到学校课程领导力就认为是校长课程领导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主体是校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组成的共同体,以及这个群体中的个体。我们应该从这个逻辑起点来讨论学校课程领导力的问题。”组织或者个人的课程领导力并不意味着一个头衔或职务可以自动创造一种领导力。领导不是职务地位,也不是少数人具有的特权专利,而是一种积极互动、目的明确的动力。

学校领导力的主体标志是必须具备影响力和引领作用。因此,不具有领导力而只有地位与权力者,难以在学校工作中施以影响力实施领导,只能是命令强制,实际上缺失领导力的主体地位。没有领导职位者,也可以发挥其领导力,以其专业与人格影响力实施领导,例如教师课程领导力。学校领导力是指特定的人或者组织在学校办学的决策与实施上所具有的能力。

学校领导力分布为学校组织领导力与学校个体领导力。

(一)学校组织领导力

学校组织领导力是指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整体,对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力。这有三个层次:

1.学校(整体)领导力

这是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整体领导力。学校作为办学单位所具有的学科领导力属于组织领导力。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力主要通过、环绕着学校的学科建设活动表现出来的。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力作为学校整体的领导力有着系统价值。这个层面的领导力涉及组织的文化、战略及执行力等。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整体所具有的学科建设领导力是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力的表征,具有对系统的强大的影响力。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力水平直接影响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力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校职能部门领导力

这是学校内的职能部门所具有的领导力,例如教导处、德育处的领导力等。这些组织在学校办学中表现出领导力,从而成为学校领导力主体的组成部分。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力作为学校整体的领导力有着系统价值。这个层面的领导力涉及组织的文化、战略及执行力等。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整体所具有的学科建设领导力是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力的表征,具有对系统的强大的影响力。

3.教研组、年级组领导力

学校教研组、年级组在本组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领导力。这些组织是学校办学中教师的最基本的组织,因此在分布式领导力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二)学校个体领导力

学校个体领导力是指学校组织系统里的成员个体在其不同的岗位上有着相应的领导力。学校个体领导力分布于:

1.校长领导力

这是学校领导者的领导力。校(园)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学科建设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校长在学科建设工作上负有全责。校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能力,表现为在学校学科建设上的决策、引领、组织实践的能力。校长学科领导力表现在领导全校的学科建设,并贯穿于学校整个办学过程中,在学科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中发挥影响力,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包括学科建设目标。

2.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力

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的领导力是指学校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学校办学中所具有的领导力,例如教导处主任、德育主任等的学科建设领导力。这些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工是明确的,分别承担学科建设工作的一个部分,他们在学校学科建设的日常工作中发挥课程领导力,主要表现出参与学校学科建设的决策、自己负责的职能部门学科建设的决策以及相关的学科建设实施管理、资源开发等。他们是学校学科建设工作操作上的组织者,是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力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3.教师领导力

教师学科建设领导力属于非职位性领导力。非职位性领导力是指在组织中没有正式的领导职务人员所具有的领导力。在国外的文献中提出“非正式的教师领导力”这个概念,“非正式领导力是指不论教师是否担当某种管理职位,或被指派某种任务都能行使的领导力”。在传统领导中,教师领导力在学校中受到忽视,教师甚至被认为没有领导力,只有执行力。现代领导力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承认并强调非职位性领导力的重要性。只有广泛调动与不断增强教师学科建设领导力,学校办学与课程改革才有希望。

教师具有学科建设领导力,尽管他们不一定有领导职位,但是他们参与学校学科建设的决策,对自己从事的学科以及课程教学有着决策权,是难以替代的。教师学科建设领导力涉及一般教师,也包括教师领导者(teacher leader)。教师领导者是指有非正式职务的教师,例如,学校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项目负责人等。他们对学科建设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需要很强的学科建设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