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一)走向优质的现实需求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教授曾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有四个:建立国防和外交,维护司法公正,提供公共产品,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周洪宇在《教育公平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中说:“提供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政府是天生的‘第一责任人’。谁也不能代替,谁也代替不了。”教育发展应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这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
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从本质上看,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属于“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强调的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教育结果公平要求通过提供的教育使不同成员获得进步,获得平等的教育结果,即教育质量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机会的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教育对待和公共教育资源享有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的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教育公平的底线,是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让所有的孩子上好学,学校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提供教学质量不断进步的教育。教育公平的追求目标则应该是教育结果的平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办好每一所学校,不仅在于学校教育硬件达标,还必须着重解决教育软件上的公平,以提高办学质量,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没有教育质量的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而非实质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创建新优质学校,实现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与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宗旨。
迈向“新优质学校”,是教育均衡的有效实施途径。
教育的均衡发展本身是有价值导向的,均衡是为了使所有学校优质发展。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教育只有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表现在教育设施等物质资源的均等配置,而且应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要求。必须按照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求,把“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出一条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发展道路。
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要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不能再把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不能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终身发展,造成教育价值观的误导。必须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即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要深层次推进学校教育的转型,必须要更加注重教师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向更加注重思想引导和专业引领。通过教育价值观的倡导,促进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新优质学校”强调“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新优质学校”的创建成为实现教育均衡的有效举措。因此,在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新优质学校”创建中不断涌现出高成长性学校,表明了“新优质学校”创建的教育发展价值。
(二)课程缺乏系统性、缺乏优势学科
课程建设、学科发展是学校发展硬实力的主要路径,学校依托课程体系开展教育教学,学科课程教学是学校硬实力的集中反映。学科建设是学校办学的基础,是兴校之本,是实现“新优质学校”的支撑点,也是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通过学科特色建设,构建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打造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开发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铸就富有影响的品牌课程,培养自主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进而营造乐学善思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每门学科都要寻找具有教育(课程教学)意义的突破口,从而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这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科特色建设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组织政策、组织行为推进学校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特色,发展学科优势,提高学科整体水平的发展过程。推进各学科的建设必须遵循规律,形成有效的、符合学科特质的、情境化(校本化)的具体学科建设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获得学科建设的一些经验,最后获得对“新优质学校”办学的规律性认识。建构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发展优势学科,是落实学校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正确理解学科特色建设中的“特色”含义,理清思路,才能明确方向。学科特色建设要在最基础的各学科教学中将工作做好、再逐步发展凸显出来。每一门学科都有着其特定的教育价值,抓好每一门学科是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学科特色建设旨在使学校所有学科都有最佳的发展,形成优势,提高质量,而不是以一门或者若干门的学科建设为目标的部分取向。同时,学科特色建设不是为追求“特”而“特”,特色要有广泛的学校普适性的教育价值;不是追求“不同”,要在符合教育规律上做得更好;不是文字表述上的“特”,而是实践成果上的出色。学科特色建设是一种学科建设的策略,在学科建设中抓住关键,明晰突破口,取得各学科建设的高效发展,从而推动全校所有学科建设的均衡发展。这才是学科特色建设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瓶颈、断层、优质教师不足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在“新优质”探索期间正面临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以2012年为例,学校占地32.1亩,有学生1300多名,教职工132名,教学班35个(其中小学15个,中学20个)。学校现有专任教师共112名(其中小学47名,中学65名),中学高级教师23名,历届区级学科骨干39人。学校缺乏教师队伍建设相应的规划与方案,特别是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缺失;校本研修缺乏相应的研修机制与系统性序列性的设计。获得历届区“优秀教研组”荣誉称号的只有中学部的英语组;各学科发展合力不强劲,学科教研组研究能力基础薄弱,学科骨干少也大多单打独斗,学科引领与辐射能力不强,难以凝聚教研组共识并带动学科整体发展。
(四)价值取向,指向学生的发展
“新优质学校”的本质是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学校办学为了什么?为谁办学?这就是我们学校在寻找“新优质学校”建设的突破口时的出发点。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学校要落实全纳教育。《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上海的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关注学生的发展是上海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重点之一。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新优质”的“新”就是指在“不‘挑’学生,没有政府集中大量优势资源投入,缺乏足够文化积淀”的学校中产生的高成长性的学校。“优质”就是能“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适合的发展”的学校。这就要求我们创建“新优质学校”时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新优质学校”不能哗众取宠,不是操作知名度,而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新优质的表征。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是我们找准“新优质学校”建设突破口的前提条件。
“新优质学校”的“优质”不仅表现在办学指标的评估上的良好表现,更体现在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对学生与家长合理要求的积极回应与满足。在学校办学理念的选择、教育项目的确定、教育举措的实施中表现出责任意识,将学校的使命融入学校的各项任务与工作之中,将学校办学理念内化为全体成员所共享,把学生培养好,这就是学校办学的最大的特色。特色不是“奇”,不是脱离教育,集中教学最有价值的学生学习,搞一些偏门的“人无我有”。教育的重要基本规律就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教育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内容。我们认为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为大家所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我们坚信,按照教育规律把学校最基本的办学工作做深做透,就是学校的个性、特色。特色不能脱离学生发展需要,更不能强加给学生。我们认为,新优质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该与学生发展一致,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