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成长个案

一、学生成长个案

学校教师、家庭等多方因素的努力下,学生学习的效能感有了明显提升,个性发展更加多样。

例如,在我校连续三届开展的“我与学案共成长”征文中,学生的肺腑之言,俯仰可见。下文选取的征文中的三位学生作品中,她们分别谈到物理学科、化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学案对其成长路上的深刻影响。

案例之一:

九年级的物理课对大家来说已不再是陌生的,让大家每次都兴奋的事情自然是做实验这种手工活,一天到晚做作业、听课,已让很多同学麻木。老师便想出来了一个很好的招数,一件不利用上课时间,又可以提高同学们对于物理这门学科兴趣的事情——在家做实验。因为条件有限,在家我们也不能做一些危险的实验,老师便让我们做一些材料简单的小实验。例如只用上水、水杯、鸡蛋等。

在我眼中,物理是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为做实验的时候,有些公式、道理便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根本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书上的东西。而在家做实验时,可以提前预习明天老师将要上课的内容,也可以在老师上课时联想到自己做实验的场景,两者相互辅佐,更有利于记住这些公式,而且不容易忘记。

做这些实验时,总会拿出老师给的步骤纸,先全部看一遍,心中便先会自己猜测将会出现的现象,然后满怀好奇地去做这些实验。当现象与我所想的不一致时,我会皱着眉头,想着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我想,这应该是我众多作业中最有趣的一项了。

做实验让我对原本枯燥的课本有了活的感觉,对物理这门学科也产生了兴趣,同时又提高了我动手的能力,希望以后老师能多多布置这类动手的实验作业。

(选自九(1)班 潘依婷:《物理课外小实验学案伴我成长》)

案例之二:

学习离不开预习和复习,而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我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进入九年级后,我们又增添了一门新的学科——化学。随着化学学科学习的开始,学案也随之而来,这使我的化学学习受益匪浅。

在没有学案时,我自己预习新课,通常是粗略地将教材一节课的内容看一遍,大致了解新课内容便算预习好了,有时会发现老师讲的内容与我预习的内容不一致,预习对这节课的学习没有起到帮助作用。有时我会感觉这种预习还不如不做,简直是在浪费时间。而在有了学案后,我就会仔细阅读有关内容,回答学案中的问题,有些问题不能解决,我就会打上记号,课堂上仔细听老师讲解,这样上课听课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学案:第(1)题写出仪器名称很简单。而(2)“想想看”中,①因加热固体时,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在前面实验操作中学过,能解决;②通过查找资料知道叫排水法,也解决了;③中原因不会表达,需听老师讲解;④中可总结出加热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还有什么原因吗?需听老师讲解。由此可知,学案的使用使我的学习更有的放矢,学有成效。

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到学校里并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来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知识。学案的应用就能培养我们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不管对哪一门学科来说,基本的概念都尤为重要,在化学学习中更是如此。学案便起到了提炼基础概念,深化问题研究,加深对基础内容的理解的作用。课前的良好预习习惯永远是好成绩的前提条件。有些同学仍然把完成预习学案当作一项任务,一件不得不去做的事,因而在完成预习学案时也是不够认真专心,那么便浪费了一次又一次培养好习惯的机会。人是处于一个不断学习的旅途中的,但是只有学会把握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才能使自己有长足的进步,学会学习比一切都重要。

附:实验室制氧气学案

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50页,了解操作要点。

下图是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两种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1)写出①—⑥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2)想想看:

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的原因。

②请你给图中的收集氧气方法命名,能用这种方法收集氧气是因为什么?

③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停止加热的原因是什么?

④实验过程中哪些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试管破裂?

(选自九(1)班周凯桦:《学案伴我成长》)

案例之三:

学案,顾名思义是一种用于学习的纸质文案,它可大可小,看似简单却承载着制作者的智慧,并将这种智慧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使用它的人,而作为受益者之一的我也是受益匪浅,尤其是语文老师的教案,让我在学习时收获颇丰,伴随我一路成长。

小小的学案纸上总是聚集着最为详细的几个切中核心的问题,再加上一些铺垫,让一张普普通通的复写纸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更如一盏指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初次见面是在一节公开课前,文章很复杂,有明线有暗线,暗线之隐秘,必须要在读懂全文后根据中心以及文章中若隐若现的线索才能判断出,光是圈划就耗费了大量时间,至于关键问题彼此间似乎毫无关系。但是看了一眼学案,一下子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犹如溺水之人渡上了一块浮木,成功地到达了彼岸。学案便是针对这条暗线,一步一步,从圈划到概括,到讨论,最后分析出正确答案,这张薄薄的纸将我引入了领悟语文的另一扇大门。

直到现在,学案也一直陪伴着我。随着师生运用程度日益熟练,学案内容也更加多元,从主人公到文章中心,从结构到写作意图,每次都各有侧重。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学案就是老师授我之“渔”,让我学会怎样读懂语文。

就是这张学案的陪伴,当文海汹涌而至时,我不再是随波逐流的小舟,毫无章法,只能被动而行,而是逐渐掌握规律,有目的地前行,虽然在成绩上能看到的效果极为有限,但对我的帮助却不是仅仅在成绩上能体现的,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因为好的学习习惯能受益终身。

从一开始面对文章时毫无章法地瞎读到现在的冷静面对,都归功于学案给我的帮助。但是学案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总感觉内容有些分散,有时一边在讲中心,另一边却跑到了修辞;有时候内容太多,而小小的一张纸已不负重荷。

用一则小标语来总结陈词:“学案靠我完成,我靠学案发展。”让学案与我一同成长,且行且珍惜……

(选自八(1)班曹璐遥:《学案伴我共成长》)

上述三篇学生的小文章,均能结合相应学科的学案,从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真实呈现学案对其学业发展的助推作用。最为可贵的是,学案的研究与应用,还惠及了陆续离开我校的毕业生的后续学习生涯。下则案例的主人公是张纯希,我校2014届毕业生,毕业后就读于上海市行知中学。在我校就读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在区级、市级学科竞赛中斩获颇丰,拥有“宝山区优秀少先队员”等称号。下文节选自张纯希同学毕业后、就读高中时给老师的来信,其中她谈到了学案对其学习道路上的助推作用,具体如下:

学案伴随了我整个初中数学生活。起初,我觉得学案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甚至觉得它增添了我们的作业负担。可是在长期地完成学案后,它却在冥冥中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已是高中生的我,已经告别了学案,可是它对我的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它让我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作为一个女生,在理科思维上一直反应很慢。到了高中,数学的难度发生了质的飞跃,题目都读不懂的卷子让人无可奈何。面对初中相对简单少量的知识学习,不预习也没有什么大碍,只要上课认真听依然可以很好掌握。但到了高中却不是这样,如果每天只是盲目地等着上课听,被动地接受,很难把零散的做题方法全部理解掌握并运用。所以必须提前一天晚上将要学的知识先预习一下,简单自学一下,把遇到问题的地方记在心里,第二天老师讲的时候,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听,这样就会得到更大的收获。正是学案让我养成的预习习惯,让我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变得轻松些,就算现在没有学案了,我也可以自己去完成学案。

学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让我学会系统地、规范地学习。在学案上,清晰地分有几大板块,上节知识的回顾、概念的理解、新知识的运用和预习后的总结收获、疑问提出。清晰的板块分化让我能够全面并且清晰地掌握知识。多年的习惯让我现在预习新的一课时也能参照学案分板块地去完成,这样,我在预习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大脑一片混乱的情况,能够较清晰地接受全新的知识。

学案就是这样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我也会将学案给我带来的好习惯继续保留下去,努力地完成高中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