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学科建设领导力主体认识

一、厘清学科建设领导力主体认识

在对于领导力主体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的。最初学校领导力是与身份、职位画等号的传统观念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主要重点放在校长身上,推崇“英雄校长观”。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呼吁应该赋予领导力新的诠释,并呼吁进行“领导力的范式转换”,以摆脱学校领导力的传统观念。国内外有众多研究者提出,“应该对传统领导力模型进行彻底的重新解读……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需要竭尽全力地寻找最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组织形式”。加拿大著名教育改革专家富兰也指出,“领导者以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来实施学校管理并不能奏效。自上而下的指令和激励是推动学校改进的外部力量,但这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强大,还不足以形成动力机制以促使全体组织成员致力于学校改进。未来,学校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领导者能否挖掘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潜力,能否提升自身的内涵和领导意识,能否构建一支富有责任感的团队。”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要提升和改进学校课程显然不能再仅仅把领导力和管理问题看作高层管理者的专属领域,这样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在效能高的学校,领导力通常不只局限在高层管理团队,而是扩展到学校的其他群体当中,具有不同层次的领导力。这就显示,领导力应该视为“可转移的”或“可释放的”。最近,有研究者认为,在真实和复杂的教育情境中,传统的领导力理论不再具有说服力。理论家们正在呼吁领导理论的新视角,提倡在学校实行领导的分权、转移和共享。因此,需要对课程领导力的主体以新的视角予以认识,实施分布式领导时教师应当占据核心地位,强调教师参与领导的重要性。这就提示,当今国际上对课程领导力的主体已经从传统的走向现代。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课程的中央集权,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对课程领导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到2010年,随着校本课程建设的深化,对课程“三级”管理明确提出了“课程领导力”,并主要指向“校长课程领导力”。可是有的地方还是盛行“校长课程领导力、教研员指导力、教师执行力”。随着教育领导力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在2011年初就对此提出了质疑,并组织课题开展教师领导力的研究。课程的领导力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首先必须确立课程领导力的主体,从而积极发挥教师、校长等课程领导的功能。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教育领导力与学校领导力的主体问题。某些地方在学校领导力,包括学科建设领导力上由于受课程领导力的“三力”影响,也产生了对学科建设主体的不当认识。因此厘清学科建设主体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