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特色建设的形式维度

四、学科特色建设的形式维度

学科特色建设的形式维度主要包含学科团队建设、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管理建设三个方面。

学科团队建设

师资结构:学科教师梯队结构良好

涌现教师领导者

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有专业质量

硬件设施:实验室仪器、活动设施丰富

学科资源建设

公共关系:能得到专业支持、对外有影响力

学科管理建设

核心层面:学校层面——校长

中介层面:职能部门——教导处、科研室等

重心层面:教研组层面——各教研组

学科特色建设要有一定的资源与环境的支持才能有效地开展。这些资源与环境主要涉及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与管理资源。有效利用好这些资源与环境是实现学科课程教学与学科课题研究的必要保障。

在学校学科特色建设中,要重视把握其特征。学科特色建设的特征是其本质的反映,也是其规律的表征。我们在实践中透过现象,归纳出了学科特色建设的五个主要特征:

(一)独特性

学科特色建设的独特性意味着学校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不是其他学科可以代替的。学校不只是语文、数学与外语学科是重要的,其他学科例如体育、音乐等各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学校办学必须重视每一门学科的建设,为学生学好每一门学科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真正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任务。

(二)特质性

学校每门学科都要依据学科特质发展。每门学科都重要,但是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边界,即自己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科的范畴。没有自己的边界也就不存在自己特定的学科,因此每门学科都有自己学科的特质,有着自己学科的规律。认识与把握不同学科的不同的特质,是搞好学科特色建设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在自己的课程教学工作中表现出缺乏对学科特质的把握,讲套话、讲空话成风。这些话语用时髦的“教育话语”装饰,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缺乏学科特质。

(三)特征性

学科特色建设的特征性是指学校每门学科都要形成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学科内容与学习方式。学生身心特征不仅表现出年龄阶段的差异,也表现在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科教学要根据各自学科特质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科能力发展规律等展开学科教育(教学),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习同一学科。例如,小学低年级学习数学与初中高年级学习数学,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的差异,同一学科数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不同。不同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在情意、认知、能力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倾向与发展水平,因此每门学科的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尤其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上的差异。

(四)特殊性

学校每门学科建设都要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突破口开展建设。尽管各学科有着自己特定的学科体系,但是学科建设与学科管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学校所处的区位不同,办学经历与经验不同,师资等各方面的学科资源不同,因此学科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地实施。针对学校不同的条件,选择本学科建设的突破口,确定适合的学科建设主要任务与实现方式,即学科建设的道路。

(五)特显性

学科特色建设的特显性是指学校每门学科都要涌现学生特显的成绩,也就是学科特色建设以学生在本学科学习中所取得的成效及其社会影响为表征。这是检验学科特色建设的唯一标准。现在不少地方都讲学校特色建设、学校发展的“一校一品”,其实不少是“纸面上的富贵”,这种特色没有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益处,只是满足了学校的“特色”,为学校“特色”服务。也有为名师涌现“搭台”炒作,以一节或者几节课的教学秀、一件事或者一篇报告的宣讲而出名,这与教育的本义相违背。因此学科特色建设不是以所谓的“特色”作为依据,而必须以学生的学科学习的成效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