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的改革需求
公平和质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线。我国较早确立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模式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演进,课程管理体系力图打破原有的课程权利分配极端化的管理模式,日益趋向民主和开放。新课改对教研工作提出新要求:“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认真研究和总结课程改革中的经验和问题,积极推广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
2011年3月,上海召开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上明确指出,上海基础教育必须走出依靠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的惯性,而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容和教育人本价值角度做理性思考和实践回应。也就是要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价值,必须重新审视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和追求应该更加科学。会议要求,“今后上海要能够涌现一批新的名校,不是靠学业成绩排名和升学率而成名,而是靠育人质量过硬而成名。包括对困难学生、农民工子女教育取得卓有成效的学校,也能够成为上海教育的名校”。为此,2011年年初,上海市教委设立“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重点研究义务教育阶段的一批不挑生源、没有特殊资源、没有特殊文化积淀的普通公办学校,以“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为目标,关注其从普通走向优质的成长轨迹。
2012年1月,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加盟“上海市优质学校推进项目”行列,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新优质学校”创建的艰辛历程。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由原宝钢二中和盘古路小学合并而成,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源参差不齐,教学难有起色,学校排名一度位居区域末列。如今,随着新优质学校创建的深入发展,学校办学品质稳步攀升,日渐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当初,面对着上述办学现状,为扭转学校办学困难局面,学校勇于参加“新优质学校”的创建,在改革中求改变,在创建中求优质。在“新优质”的创建中,首先摆在全校领导与师生面前的关键问题就是:学校该如何实施“新优质学校”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