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习经历单一,个性化发展欠缺

第一节 问题:学习经历单一,个性化发展欠缺

为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经历,学校开展了实证研究,结合客观的数据分析、学生随机访谈以及教研组的主题研讨,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意见,确保学校教学方式转型的探索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真正惠及学生。

以学科教学改进为例,学校首先针对学生在学案、课堂互动、师生关系、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现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及困惑,锚定改进方向。实证分析后学校发现,核心问题在于学生学习经历单一,个性化发展欠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调整策略。

调查分析如下:

【说明】参加此次问卷的对象是宝钢新世纪学校六至九年级学生,每个班级15人(兼顾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共发放问卷315份,实收问卷315份。具体情况如下:

图13 完成一份学案的具体时间统计

【统计分析】从统计选项看,完成一份学案的时间在10分钟以内者占25.4%、10~25分钟者占34.0%、20~30分钟者占29.5%、30分钟以上者占11.1%。总体看,完成学案时间基本控制在30分钟以内,且在25分钟以内完成者占59.4%。可见,学案不会成为学生额外负担,基本属“减负”时间范畴。

图14 学案难易度的反馈

【统计分析】从统计选项看,学案内容让学生“无从下手”者仅占1.2%,认为“难度较高”者占15.6%。鉴于学生随机抽查,兼顾了各个学习层次,这两项统计如实反映了学案中的内容设计让少数学生感受到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这将使我们思考学案的设计与布置也可尝试实施分层。认为学案“非常容易”和“难易适中”者分别占28.6%、54.6%。综上,学案内容设计基本符合学生学习认知,难易程度属于正常范畴,但从学生感到“无从下手”“难度较高”和“非常容易”三项的数据来看,学案分层方面有待加强。

图15 学生学案批改情况统计

【统计分析】教师批阅学生上交的学案的情况,从数据上可以看出95.9%的学生反映“每次都能得到老师的批改”,没有学生反馈自己的学案没有得到批改,“偶尔”或者“经常”得不到老师批改的占4.1%。由此可见,我校学案批改工作比较扎实,没有流于形式。

图16 教师学案反馈情况的统计

【统计分析】从教师课堂反馈学案的情况看,不存在教师不反馈学案的情况,97.5%的学生反映老师每次都反馈学案,但对2.5%的学生认为教师存在“偶尔反馈”现象之缘由,有待个别访谈,进一步跟踪。

图17 学案反馈后,学生问题解决情况的统计

【统计分析】关于学案反馈的成效,31.1%的学生认为问题“基本能解决”,66.7%的学生认为“完全能解决”,“得不到解决”者占2.2%。综上,97.8%的学生在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能得以解决,表明了教师反馈学案有较强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地帮助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践行“以学定教”的理念。

图18 教师对学生课堂互动情况的反馈

【统计分析】关于课堂是否能做到多元互动,1.9%的学生认为课堂“没有互动”,16.2%的学生认为课堂“偶尔有互动”,31.1%的学生认为课堂“经常有互动”,50.8%的学生认为课堂“总是有互动”。从数据看,我校课堂互动的频率比较高,基本能调动师生积极参与,但某些学科、某些老师也存在互动较少的现象,在后续研究中指的关注该问题。

图19 课堂互动中教师参与度的统计

【统计分析】从课堂互动中学生的态度看,“经常参与”者占60%、“每次都参与”者占22.5%,这表明课堂互动基本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参与面较广。针对“偶尔参与”乃至“不去参与”的态度,教师应在平常课堂互动中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免造成课堂中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统计分析】从课堂互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看,反映老师是“引导者”的占85.4%,表明我校教师能在课堂互动中敢于放手、以“教”导“学”。认为老师是“指挥者”的占11.4%,表明少数教师在课堂互动中还不能完全放手,有一定教学主导的行为。3.2%的学生认为教师是“旁观者”,从某种意义上也证明我校存在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完全放手、无所作为之举,对此应予以后续关注。

图20 课堂互动中教师的角色

图21 关于课堂互动形式的反馈

【统计分析】从课堂互动的形式看,85.4%的学生认为课堂互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我校教师在课堂互动环节的精心设计、积极落实;11.1%的学生认为课堂互动“流于形式,成效不佳”,3.5%的学生反映课堂互动“形式单一,活动呆板”,这表明我校在课堂互动环节仍有努力完善的空间。

图22 关于课堂互动成效的统计

【统计分析】从课堂互动的成效而言,65.4%的学生认为“效果明显”、22.5%的学生认为“效果突出”。从学生的感受看,我校在课堂互动环节的探索成效比较可观,但从2.9%“没有成效”和9.2%“收效甚微”的角度看,也存在一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策略。

图23 关于课题研究对学生学习促进作用的统计

【统计分析】从课题实施以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而言,1.9%的学生反映自己处于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状态,63.2%的学生认为自己“愿意尝试”学习,34.9%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积极求知”的学习状态。从数据反馈看,课题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调动了98.1%的学生学习趣味,学习从被动改为主动,从“接受”到“探求”,这无疑为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奠定了基础。

图24 关于班级师生关系情况的反馈

【统计分析】课题研究不仅要提升教与学的品质,更应惠及师生关系的改善,而师生关系的改善,势必会助推教与学的水准。从认为师生关系“友好”的百分比看占88.9%,反映了课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图25 关于执教班级学习风气的反馈

【统计分析】从班级学风看,选择“积极主动”的占66.7%,“中规中矩”的占30.8%,“死气沉沉”者占2.5%,由此可见,该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风气,但要看到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26 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

【统计分析】从课题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看,感觉自己“进步明显”者占73.3%,“略有进步”者占24.8%,“乏善可陈”者占1.9%。综上,课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后续研究中需进一步关注促进学生学习提升的关键所在,并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强化。

图27 关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提升因素的反馈

【统计分析】就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因素而言,从排序可以看出依次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自己学习欲望的萌发、家长教育方式的更新、班级学习氛围的增强。反馈表明了课题研究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带动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关键,在刺激学生学习欲望、争取家校合作、提升学习氛围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