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构科学性有待提高
2025年11月22日
一、课程结构科学性有待提高
(一)“我是谁”的定位不够清晰
在课程建设规划过程中,我们在聆听专家建议和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时,往往会从“他(她)”的角度听从、模仿,以致忽视回归本校的办学理念、本校的客观条件,从“我”的角度审视反思。如:课程建设的初衷是什么?课程建设的理念是什么?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课程建设到底是要面面俱到“高大全”还是突出重点“小而精”?
(二)“我该往哪儿去”的思考不够系统
从时间角度言之,在课程建设规划中,我们鲜于从对本校历史追溯、现状分析、未来预判进行一个系统的思考。课程规划,从时间的角度看,仅仅站在“现在”,思考当下“我”该做些什么,容易造成“短视”。从立场的角度看,仅仅站在教师立场上,思考“我”能做些什么,容易造成“错位”。
(三)“我该怎样去”的思考不够明确
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就如何开展课程建设,让课程建设充满鲜活生命力,我们仍有一些问题没有思考明白。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如何激活教师的专业自觉,让教师发扬个人所长,倾情投入其中?如何梳理小学部现有探索中的得与失,为中学部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如何利用校内、外资源服务于学校课程建设?如何出台相关制度,为课程建设保驾护航?
(四)“我是否到达了”的评价不够明晰
轰轰烈烈开展一场学校变革的探索,最后归结到一个问题——“我是否达到了?”如何评价我们的课程建设是否达到了预期,又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判?对与课程建设相匹配的评价体系的思考仍不够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