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领导方式的深层次转变
在未来发展路上,我们还将做以下转变:
第一,学校领导从行政体制的指令制定者转向组织合作的团队服务者。为了使所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获得成功,对“新优质”项目学校校长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从原来的行政模式领导转向后工业社会的适应型领导。这种角色转变要求校长必须不再是从上到下的指令型领导,而是成为连接枢纽的服务型领导;必须不再是通过教师完成任务的等级领导,而是和教师一起来完成任务的合作型领导;必须不再是通过控制来进行的行政领导,而是通过赋权来共事的分布型领导。这种领导角色的转型,代表着我们的学校领导工作不再是指校长一个人的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而是在以校长为核心的其他学校领导者、教师参与者以及家长代表等共同参与、集体合作的任务完成过程。
第二,学校领导从按部就班的简单管理者转向变革创新的愿景领导者。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与要求,校长要能够重新设计组织,成为变革的代言人,而不是守旧的管理者。校长必须放弃传统模式下只是对已有事务进行单一管理、执行的角色方式,而是转向设置大家共享的奋斗愿景,并在分权合作的模式下带领大家共同实现这个愿景的领导方式;校长必须从回避危机转向使学校成为适合所有孩子的生活场所,而不是只为那些适应结构的“好孩子”服务,他们能够设置更适合孩子学习的课程计划与指导项目,使孩子可以在学校得到充分更全面的发展。
第三,学校领导从以操作为核心的效益追求者转向价值引领的道德领导者。这种领导角色与传统型领导不同,其关键特征是不仅强调知识技术的水平与提高,更强调对教职员工价值观念的引领与组织文化的塑造,是一种象征和整的、精神的、文化的领导。这种领导方式在强调大脑力量的同时,更重视对人心的作用,即不只是强调理性,更关注人的情感价值。他们通过确定价值使人们认同从而去行动,而不是下指令让人们去遵从。同时,作为道德领导,校长还要根据他们所倡导与秉承的道德价值观念去行动,表现在学校管理的设计发展过程中以及具体的个人行为方式上。因此,这样的校长的领导权威是建立在专业知识与人格魅力之上而不是等级职位之上。
第四,学校领导从社会变化的被动适应者转向积极的社会重建者。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似乎一直在要求着学校要适应外界的变化,而忽略了学校作为社会重建的主体之一可以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学校不仅能够对社会变化做出回应,还可以为社会重建负起责任。作为社会重建者的学校领导,往往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革中去,并在这些方面的变革中代表教育者追求的价值,发出声音,发挥作用。同时,这样的领导层往往能够认识到学校教育只是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图景中的一部分,学校要对学生所需要的社会帮助提供支持,并能够与其他部门合作,建立起广泛、综合的为学生服务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