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教研:“生态取向”与戴明环理论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观”成为一种普遍被接受的思维方式,教育界也很快受到影响,将其用于进行界定、分析和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生态观念当然也影响到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认识,生态文化取向由此兴起并被迅速接受。相较于其他取向,生态文化取向采取更为宏观的视角,强调文化、社群、合作、环境的作用,从整体的、情境的和联结的视角出发,提倡在群体合作、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关注教师发展所处的文化氛围、专业背景和社群关系,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个体、群体和环境之间互动发展的产物,强调通过环境、社群关系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 A.)曾将教师文化划分为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自然合作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四种类型。个人主义文化是指教师之间相互隔离、不相互合作,并且教师之间没有相互合作的要求和习惯;派别主义文化是指教师在工作中为了争取某些利益和资源而处于相互分离、相互竞争的状态;自然合作文化是指教师在工作中自然形成的相互开放、信任和支持的关系;人为合作文化则是指由于外部行政权力的控制,迫使教师之间在工作中进行“合作”。教研员作为“拥有行政职衔的优秀教师”,是教师职业中的特殊群体,在教研工作中也存在四种不同类型的教研员文化即教研文化。教研员在教研工作或者教研活动中,教研风格是个性化的,往往处于孤立的境地之中,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教研员文化。教研员要获得专业发展,仅仅依靠自身去发展和完善其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和帮助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因此,教研员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构合作文化氛围,其理想的专业发展方式就是合作型的发展方式。
此外,哈格里夫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教师生态文化做了阐释。他认为,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或者在更加广泛的教师社区之内,各成员共享的实质性的态度、价值、信念、观点和处事方式,它反映在教师的信念和言行之中,分享和共识是教师文化内容的基本要素。而教师文化的形式,是指在该文化范畴的成员之间具有典型意义的相互关系类型和特定的联系方式。总的来说,生态文化取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育社会”或组织架构、教师群体文化对于教师个体的影响,即教师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与进步,倡导建构合作共享的教师文化。
(二)“戴明环”运作方式
“戴明环”(PDCA)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20世纪70年代后期被引入我国,并对我国的学校管理产生影响。
“戴明环”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于1930年左右构想的PDS(Plan Do See)演化而来。20世纪5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将其改进成PDCA模式,所以又被称为“戴明环”或者“PDCA”循环。PDCA分别是英文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纠正)的第一个字母。它是一种质量管理体系,从质量计划的制订到活动的组织实现,是执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科学程序,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按照既定计划和组织实施步骤周而复始地运作(如图1)。

图1 “戴明环”循环方式
“戴明环”对我国中小学的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管理过程基本上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的。但与“戴明环”思想不同的是:其一,学校管理将四个阶段称为“计划—实行—检查—总结”,并按其初步制订计划,规划未来要做的工作;计划通过后按计划实行;阶段中对计划实行情况进行检查,解决所发现的问题;阶段结束时对计划实行情况进行总结,总结经验与问题;下一个阶段再重复这一过程。其二,这一过程并不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一个布置任务、检查落实、考核奖罚的过程。其三,这一过程虽然也是不断循环往复的,但基本上是原地重复,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之间更多的是按照时间阶段来划分。

图2 教研组“戴明环”的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