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绪 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安全问题的研究,是我们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社会稳定和中国和平发展的准备性条件。新世纪的文化安全研究,将是我们确立与中国经济地位相符的文化影响力的现实基础,这需要文化安全研究思路的拓宽,文化安全观念的拓展,更需要文化安全维护的战略谋划。

文化安全是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过程中的时代命题。后冷战时期,全球化、信息化和文化霸权主义是文化安全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场域。全球化的文化影响和全球化造成的挑战实质上是世界各地不断增加的商品流和服务流、信息流和符号流、信息流和价值流会如何对文化差异化造成冲击。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世界文化在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上相互交融、碰撞,每一个国家难以隔绝与外部的信息交流,文化安全问题随之得以重视。一方面,全球化导致了文化的商品化、大众化,冲击了文化的封闭性,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经济贸易和各种传播媒体正在把地球连接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另一方面,全球化加深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感,同时也使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的国家都产生了担心本国文化将被外来文化侵袭或吞噬的不安全感,各国形成一种返本寻根,固守本国文化的思潮。全球化和信息化又使美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战略如虎添翼。美国把其优势文化强加或者至少传播给其他国家的人们,都会模糊独特的文化身份。这就是文化安全的新形势,也是中国维护文化安全的外部环境。中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带有广泛意义、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即在全球化大环境下,中国应该如何兼顾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与维护文化安全和自主性的问题。

文化安全是一个中国命题,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得以突显。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文化的复兴和繁荣是中国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在21世纪最为重大的历史任务。这一政治理想的实现必须充分调动与合理运用国家的全部战略资源、力量和手段,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也包括文化力量及由此产生的广泛的国际影响和世界认同。文化因素不仅直接关乎中国安全利益的整体维护,而且还直接作用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家利益的海外拓展,关系着一个崛起的中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文化安全战略是和平崛起的应有命题。

崛起的中国应从战略视野来思考文化安全。文化安全的内涵从文化主权延伸至文化发展与文化交往。当我们在思考文化安全时,更多的是指防止异质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生活渗透和侵蚀,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不被重塑和同化。我们是从文化主权的角度、从外部威胁来思考文化安全。然而,我们不仅要从文化主权的防御角度审视文化安全,还要从发展和交往的角度维护文化安全。文化安全的维护路径需要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结合,需要文化主权防御和拓展政策的结合。文化安全的国内视角主要指的是个人的充分发展和文化权利的保护;文化安全的国际视角主要是指抵制外来文化中破坏稳定和侵蚀中国价值观的“文化渗透”倾向。

中国和平发展背景下文化安全的战略议程扩展至文化对外传播,拓展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安全的核心问题是在国际化背景下在发展和交流中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问题。一个大国只有在文化安全的基础上具有国际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具备文化贡献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中国要让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也要建立与内部社会相一致的国际规范。和平发展的中国以战略视野审视文化安全,要解决三个相互联系的关键问题:面对西方的文化挑战,中国不能只是被动地反应,而是如何做出积极的回应;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进一步成为开放的思想体系;如何从总体上认识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三个问题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唯有重视上述三个问题,才能获得中国和平发展背景下的文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