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

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文化馆(含群众艺术馆)326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118个,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数字资源量达到108TB,基本实现“村村通”。国家新建了一批大型重点公共文化设施,2010年,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国家话剧院剧场等工程相继竣工,国家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央歌剧院剧场等工程先后启动,中国歌剧舞剧院剧场、中国东方大剧院选址基本确定。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州大剧院等一批地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历史性的重要发展时期。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2~2005年期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在“十五”末期,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除文化文物系统外,其他部门的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机构也有了快速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和日益丰富提供广阔的舞台。

2011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下发通知,要求在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早在两年前,除文物建筑及遗址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始实行免费开放。2011年“两会”期间,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显示,“文化体育与传媒”预算支出374.43亿元,同比增长18.5%,将优先支持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保障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由于文化事业费投入结构的优化,基层、西部地区、群众文化的服务体系逐渐健全。2010年,中央财政对文化艺术行业的投入共31.26亿元,比2009年增加3.93亿元,增幅为14.38%。2010年,文化部、财政部为加大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设立了总额达1亿元的“国家繁荣文化艺术创作专项资金”,并开始实施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大力鼓励和引导艺术创作。全国文物普查和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截至2010年12月,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文物普查经费12.03亿元。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建设成效卓著,文物保护机构逐步健全。2010年底,全国文物机构5207个,比2005年增加了1177个,文物藏品2864万件,比2005年增长了24.3%;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初步建立。截止2011年上半年,全国共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1028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88人。

社会力量的成长支撑国家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社会力量的参与和介入转变了政府办文化的格局。社会力量的介入和参与使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转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意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文化事业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如荣毅仁基金会捐资1亿元设立“荣毅仁基金会杂技奖”,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捐赠1亿元设立“中国文化艺术奖”,此外,一些热心人士作为文化志愿者参与各种文化服务活动,对公共文化建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社会力量加入演出市场,成为文化市场上的新兴力量。2010年,文化部举办了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推动了民营艺术院团的健康发展。社会力量的参与丰富了文化市场。民营博物馆成为重要的文化发展力量。根据国家文物局课题组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广西、新疆和西藏除外)民办博物馆已达386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