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
国家实现崛起的过程就是由相对落后状态转为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是对地区力量格局或世界力量格局、国际秩序和国际机制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从世界历史的经验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一国崛起往往会带来国家冲突和战争。近代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一战、二战乃至冷战都是大国武力崛起所导致的。多数学者认为,一般情况下,新兴大国会冲击现有国际体系,与已经处于领导地位的大国利益产生冲突,因而会对整个国际社会的稳定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影响。“当中国不断增加权力时,中国的邻国和美国谁也不会袖手旁观,而会采取行动遏制它,很可能组建一个均势联盟的方式达到此目的。结果是中国与对手进行激烈的安全竞争,大国战争的危险常常环绕在它们头上。简单地说,当中国的权力增长后,美国与中国势必成为对手”。[1]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为了消除国际对中国发展的不利舆论,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战略。2003年11月,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这一概念。2003年12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访美讲演中提出: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自己,2003年12月,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所谓和平崛起就是指在现有国际体系中,一国采取和平而不是冲突或者战争的手段来实现国家的目标。中国和平崛起理念的提出,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和议论。200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无论是中国的和平崛起还是和平发展战略,都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包含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的内涵,作为一种国家战略目标,我们的目的是在21世纪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世纪梦想;[2]二是中国发展的方式只能走而且必然会走和平的道路,这不仅仅是因为外部因素,即当今全球相互依赖的增强要求我们选择和平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内因,即中国的战略文化传统和过去的外交实践内在的规定了中国强盛只能通过和平的道路来实现。无论国际社会如何评判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发展已是客观的事实。“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5年。2005~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8万亿元增加到近4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700美元增加到4000美元,国家财政收入从3万亿元增加到8万亿元,出口额和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先后超过加拿大(1995年)、意大利(2000年)、法国(2005年)、英国(2006年)和德国(2007年)。2004年和2010年,我国的军费开支和GDP分别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军费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2010年GDP排名中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美国是14.58万亿美元,中国是5.88万亿美元,日本是5.50万亿美元,德国是3.31万亿美元。2010年4月,世界银行春季会议通过改革方案,中国的投票权将由2.77%提高至4.42%,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行第三大股东国。依据2011年3月生效的IMF2008年的投票改革方案,中国在IMF的特别提款权份额占3.72%,投票权占3.55%,位居第六位。预计将于2012年正式生效的2010年改革方案中,中国的投票权将跃居第三位,中国持有份额从3.72%升至6.39%,投票权从3.66%升至6.07%,成为居美、日之后拥有第三大表决权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在迅速缩小。中国领导人自2003年起连续7次参加八国集团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2008年起参加二十国集团峰会关于全球经济和金融事务的讨论。这表明中国继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政治上成为大国俱乐部的一员后,又从经济上跻身于世界事务的核心决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