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系统中的文化概念
2025年10月17日
一、中国文字系统中的文化概念
中国最早的“文化”概念就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在汉语中,从词源上追溯,东周已经具有文化的意识。《周易》中出现“人文”与“天文”相对,“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其中“文化”一词尚未连接在一起,此时主要指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方式治理天下。孔子推崇周朝的典章制度,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里的“文”已经有文化的意味。到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所指的文化二字仍具有独立意义,文指文德,与武力相对应;化指教化,即以文德来教化、感化,指的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在古代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乎礼”。冯天瑜先生认为,在《易经》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这里的“文”字,从纹理义演绎而来,“天文”指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秩序。以“人文”化成天下,使天然世界变成人文世界,便是中国先哲赋予“文化”的内涵,它已相当逼近现代学术界所揭示的“文化”的本质意蕴——“人类化”、“自然的人化”。[3]中国古代文字系统里的文化概念,主要指历代统治者所施的文治教化的综合。明清之际,出现了广泛的“文化”概念,指文物典章、朝政纲纪、道德伦序及观念和习俗。近代,中国文化出现危机,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广,胡适先生也把文化定义为“人们的生活方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