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机遇
流动是文化的生命运动,它是无法阻挡的,永远从高处流向低处。人们常说“文化交流”,听起来似乎总是对等地“有来有往”的流动。历史事实并非常常如此。相反,对等的“相互交流”是很少见的。多数情况下是大量输入,单向流动,而对应的输出是微不足道的。例如,汉唐时代中国从印度输入佛教文化,包括语音学、因明学、雕塑技术和建筑技术等等,并使佛教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但是中国向印度输出的文化很少。这是最明显的单向流动。欧洲人征服殖民地时尽力输出西洋文化,可是对应地从殖民地输入土著文化,实在微乎其微。这是文化流动的“一边倒”。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文化交流中一直是文化“拿来主义”,今天崛起的中国开始走向文化输出,唯有此,才能真正走自己的路,创造新世纪的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不仅要发展和繁荣,更要把文化发展成果公之于众,让世界了解。在文化“走出去”问题上,宗白华先生曾提出“开窗拿来开门出去”,季羡林先生曾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华文化复兴”、“送出主义”等思想。[22]这些观点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觉意识和人类资源共享意识,中国也要有自己的文化精神生长点。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近几年来我国关于文化发展最突出的主题之一,一方面,它是我国经济“走出去”在文化领域里的必然延伸,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市场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如何克服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不符的局面,变消极应对为主动出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而中西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严重入超。我国文化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文化竞争实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很不相称。有资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其余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相对来说,我国的电视节目、报刊及通讯社的报道在国外“落地”的不多,“落地”之后观众、读者也不普遍,特别是在华人圈以外的影响力比较有限。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误解,有的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23]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国家未来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2012年2月发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2012年2月18日,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在北京召开2012年度工作会议,集中研究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在会上强调,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模式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认识,放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中来把握,放到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总体布局中来谋划,精心组织好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等重大品牌活动。要大力倡导开拓创新精神,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工作的生气与活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积极传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