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和现代元素升华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三、用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和现代元素升华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也有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观念形态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法律政治等意识形态的东西;精神产品包括文学艺术和一切知识成果,代表性的场所为博物馆与图书馆;还包括衣食住行、民情风俗等生活方式。要用别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来介绍中华文化就包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用现代元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契机。文化产业具备了资源产业的特征,它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实现价值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新的需求,完成资源的服务—增长—修复—再服务的循环链,成为一种新型的资源。欧洲有许多国家像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丹麦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以及长期投入的财政资金,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激活了春天,要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指出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途径:“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发展依托文化遗产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特色文化服务,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提升中华文明展示水平和传播能力。鼓励对工业遗产、文化景观、考古遗址公园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深入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法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推动文化遗产教育与国民教育紧密结合。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1]

用现代元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中,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推动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地方政府要善用当代艺术文化的软实力,把艺术融入公共空间,获得人们与地方的认同。韩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振兴。政府鼓励民居拥有者继续在传统的瓦房和草屋里生活,建筑外观不能被随意改变,以形成体现传统乡土风情的“民俗村”。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还举办“文化遗产年”、“旅游年”等活动,设立“泡菜节”、“假面舞节”等年度庆典来进一步宣传韩国的传统文化。为发掘韩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韩国还专门设立了“无形文化财产厅”,组织专家发现并认证值得保护的传统文化项目。韩国的传统说唱、假面舞、造纸等传统手工艺、宫廷御膳、礼仪、传统风俗节庆、传统医药等被当做“无形文化财产”加以保护。此外,韩国还善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手段相结合,创造新价值。为中国人熟知的电视剧《大长今》便结合了韩国饮食、服饰、医学等传统文化元素。除电视剧出口获得的一次性收益外,该剧还带动了旅游热、韩式美食养生热和韩国传统文化体验热,创造了极大的综合效益。韩国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如我们可以用时尚元素更新传统文化场所。在传统文化场地举办新活动,引入现代艺术家的展览,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以及争议性的舆论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将老旧的建筑改造成有创意的文化设施,注入文化软实力,转变城市形象,使城市更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大型艺术文化中心设立分馆,将给予其他城市崭新的文艺面貌,分享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对外文化交流的本源和基本立足点。即要根据国外的文化环境特点来推出我们的传统文化项目;加强对传统项目的挖掘与创新。如在欧洲戏剧和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推出了京剧、昆曲和一些非遗项目,2009年,在比利时举办的“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开幕演出上,中国作曲家在西方交响乐中成功运用了中国音乐与戏曲元素,诠释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非凡意义,现场2500位观众对于中国川剧与交响乐尝试的完美结合回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依托文化产业开展文化交流要重视弘扬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针对国际社会的关切和某些外国人的误读,传播中华文明中注重和谐、亲仁善邻的历史特点,传播中华文明独具的“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和“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的世界政治主张,在此基础上积极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通过中国文学、哲学、美术、电影等一系列艺术形式全面介绍、展示中国人一直致力于追求和谐与平等的观点,让中国声音、中国理念、中国形象在世界广泛传播。通过建设各种文化交流平台和文化品牌项目、开展有民族特色和国际影响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外国观众感受中华文化的和平本质和无限风采,以此消除他们对传统中国一些无根据的偏见和无意的误解,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形象,让外国人在认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赞同、接受和支持“中国机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