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文化安全
文化如同空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人生活在自己从小成长的文化环境中会觉得自由自在,如果换一个地方,便会发生“水土不服”问题,尽管适应能力因人而异。对人的生存,文化如同空气一样重要。史学家余英时曾说:“人自出生之日起,文化便是他‘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第二层空气。”[1]只是空气具有普遍性,而文化则因地理、生物、心理和社会基础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区域呈现特殊性。空气是人之外的,而文化既是一种独立并超越于个人之外的集体力量,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又内化为人的精神和思想。在文化问题上,个人、民族或是国家都不是裁判,而是局内人。著名人类学文化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有一句名言:“人生而有文化,文化生而有约束。”[2]
研究当下语境中的文化安全,需要梳理文化的含义,目的不是为重新定义文化,而是寻求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联性。恐怕没有什么社会科学概念比“文化”更流行、更多变、更令人费解,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理解文化。文化是一个重要但又含糊甚至混乱的概念,其含义既丰富又狭窄。今天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它以广义的词意呈现,蕴藏着复杂性,运用也极为广泛,因人们对文化认识的视角不同而导致文化内涵和外延具有不确定性。文化的概念虚实结合、既抽象又具体,范围可以体现精神和概念的具体小事物,也可指民族文化、世界文化这样的大概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自身、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及其获得的结果,它标示着人类进化的过程。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生产活动,是观念形态上的文化,它既包含于社会系统之中,又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领域之外,并以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观念和知识等特殊形态出现。由于文化本身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差异性,人类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就表现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对文化的每一次界定,都是对人类认识文化本质的一次推动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