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
中国的文化产业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关键在人才和教育。产业提升期待人才,要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离不开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和创新团队。文化部2010年出台了《2010年全国文化人才发展规划》,专门就此提出了目标和要求。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是全社会的责任,而高等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提出来的一个崭新命题,文化产业是一个全新的具有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领域,文化产业的研究和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性工作。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文化产业实践、文化产业教育学三者的互动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求。
教育提供战略导向和人生意义,大学在全民素质的提升中发挥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大学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有能力、有优势为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培育和储备更多具有中国底蕴和世界眼光的高素质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大学的职能和所拥有的优势使其成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功能的大学理应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做出贡献,大学拥有其他社会单位所不具备的文化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大学有能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大学通过教育的普及可以培养大批文化产业人才;大学可以发挥文科、艺术科学、经济管理、法学与技术科学的综合优势,积极进行文化产业的研发与创新,主动承担国家、企业和社会的文化产业科研课题,提高文化产业的研发水平,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队伍;大学可以积极进行国内外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开发,可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丰富文化产业的内容;大学可以研究国民的文化需求与国家文化发展的现状,为文化产业学科规划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大学在文化品牌、文化传统、师资和科研队伍、学生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是短期内形成的,需要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因此,作为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大学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
文化产业人才需要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产业管理能力,这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和传统学科之间的融合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只有实现文化产业教育的跨学科发展才能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系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充实,着眼于新的实践对于社会科学的要求,不断给予实践中所提出来的问题以科学的回答来指导实践,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品质。[36]哲学社会科学的开放性,关注社会发展的前沿命题是其生命的本源和保持活力的关键。文化产业对教育体系的需求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应有的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只有单一的文、史、哲学科结构,缺乏经、管、法的社会科学知识结构,文化产业对教育的需求正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并实现成长的内涵和动力。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作为生产工具和创新工具,丰富了传统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的内涵,经济学由物质经济学转向以知识、科技、信息、制度、组织、服务、创新、文化为主的非物质经济研究;管理学由传统的经济、工商、行政管理转向了知识管理、公共管理、文化艺术管理、媒介管理、信息管理等非物质经济文化管理体系。传统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才能适应文化产业人才素质的需求。当代社会科学重构的发展目标与创新宗旨是形成经济与文化的正关系、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正关系、创新与发展的正关系、竞争与合作的正关系、经济文化演化与资源配置生产力结构优化的正关系。[37]各筑垣墙,自为疆界的院系设置和课程编配不适合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大学教育文化建设的开展。
文化产业的创新特征引发高校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分离是普遍现象,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进行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统筹规划,科研投入要有计划性与针对性,分清长线与短线,有区别地对待基础性研究与应用研究两个方面,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来教学,可以解决教材与现实的脱节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人才培养模式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需要创设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双重模式。既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设计都很重要,同时,大学应设立创意试验室,建立大学和文化企业的沟通渠道。持续的变革需要持续的学习,文化产业是创意的产业,也是变化无处不在的产业,因此文化产业人才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教育理念在“二战”结束后便提出了,[38]在全球化时期和信息时代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学习是一个自觉过程,也是一个外在因素影响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学生要获得各种策略、方式、方法,需要教育者的介入。终身学习能力的培育无疑成为高等教育应有的教学目标,也是文化产业人才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