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竞争是国际文化安全战略的主题

二、软实力竞争是国际文化安全战略的主题

一个国家的安全度和一个国家的实力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人们对于国家实力的观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长期以来,评估一个国家强大的指标总是经济和政治这些物质因素。198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R.S.克莱因明确表示: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乃是一国政府去影响他国政府去做本来不愿为之的某一事情的能力,或者使他国不敢去做本来跃跃欲试的某一件事情的能力,而不论其影响方式是利用说服、威胁或明目张胆的诉诸武力。[19]他提出分析国家实力的“克莱因方程”,把国力分为物质和精神要素两大类。物质要素有包括人口和领土的基本实力(C:critical mass)、包括国民生产总值、能源、矿物、工业生产、粮食和世界贸易的经济能力(E:economic capability)、包括战略力量和常规力量的军事能力(M:military capability);精神要素是指战略意图(S:strategic purpose)和国家意志(W:will to purse national strategy)。即:

综合国力(P)=(C+E+W)×(S+W)

在这个方程式中,克莱因把精神要素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要素是相乘的关系。国家实力向精神领域的扩展意味着文化在国家实力评估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后冷战时期软实力的提出则是这一趋势的体现。软实力理论把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国家盛衰和世界进程的重要力量,发展文化、提升文化的国际吸引力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国家战略。文化本身不再是手段,而是一种目的,从而引发全球性的文化竞争。

尽管之前已有一些学者对软实力问题进行了探讨,但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并加以系统论述的人。从1990年开始,曾先后担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的约瑟夫·奈发表关于软实力的文章,之后在其专著中明确提出并阐明了“软实力”概念。[20]他认为,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力而非高压政策在国际事务中达到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能力。他通过说服别人追随自己,或者使别人认同自己的规划和制度,并以此方式来使别人产生自己想要结果的行为。约瑟夫·奈认为影响别人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主要有三种:威胁(或者大棒)、利诱(或者胡萝卜)、吸引和认同,前两者是硬实力,后者就是软实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间接使用实力的方法,即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制度等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理论把文化因素看作是一种影响国家兴衰和世界进程的重要力量。随着冷战结束后全球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国家文化安全借着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而进入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等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国与国经济竞争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文化支撑,文化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如今,文化产业已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并日益彰显出独特的优势。文化产品与服务作为一种独立的贸易形态,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不断提升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文化安全的外在需求。在全球化进程中,主导文化力量的优势和影响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使国家面临着文化安全问题,而文化安全系数的高低则取决于文化力量的对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