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渗透对文化安全的威胁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渠道,而是一种文化传播途径。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有关的信息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嵌入信息网络中,使人类对互联网的依赖日趋增强。从空间距离上来说,网络使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和复杂;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包括网络优势在内的整体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实行非对称性的文化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强化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文化强势”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经济和科技强势使信息传播单向流入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信息殖民”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命脉,从而使西方文化在国际文化格局中具有优势地位。目前,英语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已借助网络传播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新的文化霸权,他们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增强军事实力,并通过发挥意识形态、文化和经济模式及政治制度等“软实力”的作用,来冲击或影响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促使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既有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向着西方所期望的发展方向转变。
网络的发展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网络传播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新方式。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新型的社会交往方式,人们可以不受地理限制或阶层等级的社会限制,在网络世界中平等的交往,各种文化在网络上交汇、碰撞、竞争,衍生出新的价值观念——网络文化。传统道德观念通过网络技术得到了再现,形成了许多为网络主体所确认的价值取向,如自主精神、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
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各民族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统一性和共通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对于以信息接受为主的非英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与全球网络的互联有可能造成对本国文化的冲击和忽视。在文化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果非英语国家不积极主动地保护、宣传和创新本国的文化艺术,那么要在网络环境下的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平等地位是不现实的。因为超越国界的平等的网络信息流仅仅体现在理论上,现实是客观上有英语文化在网络上的霸权,网民所获得的信息大多是从国外传输进来的;主观上有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利用网络的推行,传输到其他国家的信息含有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破坏本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利用信息技术宣传自己的思想文化,宣扬自己的价值标准,已成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与控制、实现自己霸权的主要手段。在国际关系中,让对方接受你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也就是让对方接受你的评判标准,是一种软实力。而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一旦为外来文化所占领,这个国家的思想文化就丧失了独立性,也就直接影响国家民族的真正独立。
网络渗透对文化安全的威胁主要体现于对思想道德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的冲击。网络信息内容纷繁复杂,其健康性难以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监管。各种不良信息侵蚀民众的思想,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泛滥成灾的暴力、色情和赌博网站,使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的蓝皮书引用数据称,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到2012年预计可至686.2亿元,全球市场占有率为46.9%。18岁以下青少年是目前网游用户最大主体,蓝皮书称,中国现有4000万网络游戏玩家,其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成。青少年沉溺于网游不单对自己有害,还可能诱发青少年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部分网游成瘾者甚至因网游犯下重大犯罪案。2011年春节假期,一名20多岁男子因母亲劝他不要玩游戏,一怒之下杀死了母亲。2010年有一对夫妇沉迷于网游,将出生只有三个月的亲生女儿活活饿死。不当利用网络常常会使个体处于矛盾和相互冲突的价值选择中,不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然而,更深层次的负面作用体现在文化的深层次结构——意识形态领域,网民对不良网络信息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西方意识形态被青年人所推崇,对国家的文化安全构成挑战。
意识形态控制的目标是强化公众对政治合法性和价值理想的认同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霸权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渗透,大肆宣扬那种超阶级、超越历史的抽象的“自由、民主、平等”,宣扬思想的多元化,尤其针对社会主义中国,歪曲我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企图颠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就业问题、三农问题、弱势群体维权问题等。西方各种敌对势力抓住这些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造谣、诽谤,攻击和丑化社会主义制度,攻击我国现行政权的合法性,推销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宣扬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鼓吹三权分立就是民主的言论,试图削弱我国人民的政治认同感,导致一些人道德评价失去规范,道德意识淡化,尤其是青少年的传统道德观念淡漠,法律意识、集体意识甚至是民族国家意识淡化。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渗透的内容和形式是无形的。互联网实现了个体的平等参与,且任何政府都无法实现对网络中所有信息进行检查和控制,这种“无政府”状态和“言论自由”的客观条件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展对其他国家的思想渗透成为可能;同时,西方国家也在人为制造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通过文化霸权主义对别国进行文化扩张、文化控制。
在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以人权的观念否定主权的原则,强调人权问题不再属于国内范畴,为干涉他国内政提供理论借口。同时大肆宣扬意识形态终结和三权分立,其用意在于鼓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永恒性”,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进而否定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在思想和价值观念上,西方势力强调西方语境下的自由、民主、人权和法治等价值观作为国际社会的通用规范,并凭借网络控制优势不断向我国推销其消费主义文化,追求享乐主义为目的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企图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经济上,西方宣传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动摇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科学性。西方还通过网络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人权,忽视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网络对个人自由主义的强调就是一种变相的意识形态文化传播。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的渗透方式主要通过建立反动网站、建立各种论坛和聊天室的方式渗透,通过电子邮件传播非法电子刊物,通过各种通信、媒体工具传播不利于别国稳定的信息、图片、视频和资料等从事跨国宣传活动,促进公众观念和行为的变化。海外渗透组织针对中国建立的网站主要有“民主中国”、“未来中国论坛”、“中国人权”等,自1997年起,美国之音的汉语广播开始进入互联网,这些电台的网页出现诸如“侵犯人权”、“核武器扩散”、“愚昧”等字眼,从各个方面妖魔化中国。有些民间机构通过网络进行有条件的援助和贷款等方式从事破坏政局稳定的事,从而破坏别国的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网络对国家文化安全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影响,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冲击、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和对民族文化的侵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