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华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需求

三、传播中华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需求

一般来说,维护文化安全有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例如发展自己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开展文化外交和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等。实行什么样的文化安全战略,取决于国家追求什么样的安全利益。从维护文化安全利益的行为看,可以分成内向的行为和外向的行为。一般来说,内向的行为是对现状的维护,属于防卫性的,适用于大多数中小国家;外向性行为主要是对现状的改变,适用于文化强国和大国。

19世纪末,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的美国已经实现了经济的崛起。“二战”后美国成为主导国际局势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区别于强国之处就在于采用商业和文化扩张的模式。美国把意识形态渗透到国家利益的界定之中。美国学者认为,20世纪初,美国已经形成了三个外交事务有关的核心思想或意识形态,它们开始对外交政策产生强大的影响:美国未来将积极寻求国家的伟大性和寻求自由、种族等级观念和对革命的一种复杂、矛盾的态度[7]美国通过兴办教育、传播美国文化等方式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以美国对华文化交流为例,美国政府充分发挥了民间非政府力量的作用。19世纪末,中国各地都有美国传教士的身影。从1886~1918年,仅美国“学生志愿者国外传道会”就向中国派出2500名传教士,占其派往海外传教士总数的近1/3。[8]美国传教士把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办报纸和杂志,向中国人介绍外部世界。例如传教士丁韪良翻译了《万国公法》,马克思及其关于资本的学说也是经由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报纸《万国公报》第一次介绍到中国来的。20世纪初,美国决定退回庚子赔款,用于中美教育交流等事项。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就曾指出一个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中国人回国以后往往非常推崇美国和美国的商品。无论是崛起中的美国、还是维持主导地位的美国都很重视文化的对外传播,重视“隐形霸权”的建立。

对于崛起的中国而言,文化安全不仅仅是防御性的概念,不能只是被动反应,在文化领域筑起壁垒,文化安全的核心应是全球化形势下民族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问题,既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还需要有充分多渠道的文化交往,也就是说要在文化发展和交往中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发展和维护文化安全是国家的一项战略议程。如果说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有人把21世纪看作是太平洋的世纪,而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的最大变革。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实现和平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应仅仅出于防御性和内向性来思考文化安全,这种局面与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实力和世界地位是不相称的,也无助于建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也要适时建立和拓展中国的文化疆域,中国文化应当而且完全有能力走向世界,在让世界尊重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也尊重并认同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态度。